冬至節氣的傳統民間習俗
冬至之后,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于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冬至節氣的傳統民間習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冬至節氣的傳統民間習俗
1、祭祀
從周代起,冬至這一天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祭祖,即便是最貧窮的人家,都會拿出平時的積蓄來添置新衣,準備祭祀用品。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5、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來源和意義
在2500多年前,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都非常重視這一天,冬至是我國二十四個節氣中最早被制定的一個,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古代的人覺得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日子,所以人們往往會在冬至這天,進行祭祖,家庭聚餐等活動。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就快要過年了,二是說明冬至和過年差不多,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的時候,冬至是很重要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和祭祀祖先的日子,在冬至這天,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而百姓則要向父母長輩祭拜,現在人們依舊遵循著祖輩們留下來的傳統,在冬至這天祭拜祖先,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還有吃餃子,吃羊肉等習俗。
什么是冬至
冬至是24節氣之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晝最短夜最長,理論是上是最冷的一天,但實際上并非如此,這一天過后也就預示著真正的寒冬就要來臨了。
在古代,人們都把冬至當成一個大節來過,所以這一天又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在春秋時期就有了冬至這個節氣,到了周朝這個節氣就變成了一個節日,在這一天會舉行很多的祭祀活動。
祭祀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朝,后來因為祭祀有專屬的節日,所以就不再在冬至這一天祭祀了。大家只在冬至這一天吃一些傳統食物,以此來慶祝這個團圓的時刻。
在古人們的思想中冬至這一天是不能出遠門的,因為這一天是冬天的象征,是年末,一家人必須和和美美的在一起吃一段團圓飯。而且過了這一天之后你就會迎來大雪天氣,而且河面上全是冰,非常寒冷。
冬至的含義
冬至節氣的含義,并不是說冬至節氣到了,冬天也就到了,因為冬至的“至”并不是到了的意思,而是指極致,盡頭。古人對冬至的解釋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在古代的時候,冬至不只是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因此冬至也俗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在民間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是因為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一直以來都是24節氣之首,所以最早的時候冬至就是我國的新年。
冬至氣候特征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小貼士: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