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必吃的食物
冬至節氣必吃的食物都有哪些?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冬至節氣必吃的食物,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冬至節氣必吃的食物
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年糕
杭州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屬于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和冬至,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冬釀酒
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釀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撲鼻。斟酒入杯,酒香漸漸泛起、然后擴散,最后滿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氣,讓人不飲先醉。不過冬釀酒度很淡的,老少婦孺均能喝上兩杯。舊時的蘇州冬釀酒是一種米酒,與桂花一同釀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澤金黃,隱隱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冬至團
蘇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團”。冬至團又稱“稻窠團”,用糯米粉加餡料做成,餡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蘿卜絲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贈送親友。冬至團又稱為“稻窠團”,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為團,以肉糜、菜果、豆沙、蘿卜絲為餡,祭祀并互相贈送。現在仍有吃冬至團子的習俗。
冬至養生知識
御寒
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冬至養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飲食上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外出時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氣溫較低時盡量少出門,適度保暖、適量運動。
養藏
冬至后,天氣寒冷、陽氣伏藏,順應這一變化,此時養生當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過度操勞;避免急躁發怒,以免擾動閉藏在內的陽氣。補養腎臟十分重要。
壯陽
冬至時陰氣已達到極盛,陽氣開始萌芽。順應這一趨勢,冬至養生亦應適當補養陽氣,可以適當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藥食,注意生活規律,定時開窗換氣,常呼吸新鮮空氣適當進行室外體育鍛煉。
益陰
《內經》有“秋冬養陰”之說,而北方冬季氣候一般比較干燥,常有大風天氣,因此,滋益陰精也是冬至養生的重要內容。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多喝水、多吃水果,臥室內要適當通風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濕度,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晚上泡腳
正所謂“寒從足下生”,在中醫的陰陽屬性上,寒邪屬陰,下半身屬陰,所以冬天腿腳的保暖尤為重要。對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堅持用熱水泡腳。泡腳的時候,最好選用高一點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將整個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二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涼。如果頭部微微出汗,是最好的。根據各人喜好,還可以加入幾片姜或些許鹽,也有助于驅寒和治療腳部皮膚等疾病。此外,怕冷的朋友早上起來的時候,也可以喝杯姜糖水,能溫脈養血。
預防感冒
冬天除了用飲食預防感冒外,還可以食用一些特別的手段來保護身體。比如將麝香虎骨膏貼于涌泉穴上,24小時更換一次,這樣可以起到預防感冒的效果。另外將食用的小蘇打用涼開水配成6%的水溶液或5%的醋溶液,每次滴鼻2~3滴,或用棉簽蘸取擦鼻孔,每3小時一次。用茶壺或者茶杯一個,倒入開水后使鼻孔對著冒出的蒸汽呼吸,距離以能忍受為宜,直至水不冒氣為止,每日5次,對預防感冒和鼻炎都有一定好處。
冬天陽氣藏得好,春陽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而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節,要學會“躲”才能保護好體內微弱的陽氣。
冬至養生小常識
一、冬至要做好精神調養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要養生先要養心,要想養心先要做到本性善良、寬厚待人處事,要做到靜心少慮,保持精神上的樂觀與豁達,不要為一些瑣事煩心勞神,一定要注意勞逸結合,不可以長時期的超負荷運轉,上班的人可以在午后的時候小憩一下,休息好了才能夠更好地工作。
二、起居調養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非常注重冬季的養生,在傳統文化中認為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冬天的時候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起居生活,不然春天來的時候身體就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癥狀,冬天天氣寒冷一定要做好各種保暖工作,最好是每天晚上泡一下腳,泡腳既可以保證血液循環的暢通,又可以保證緩解疲勞,促進睡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泡腳的水溫度不要太高,要做到暖而不燙為好。
三、運動調養
運動是非常好的鍛煉方式,但是冬天的時候晨練最好是等到太陽出來之后,否則可能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冬天的時候如果要外出的話一定要穿好衣服,不要受寒著涼導致感冒的發生,冬天的時候最好是在午后小睡一會兒,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著涼,冬天鍛煉需要注意的是不適宜太過于劇烈的運動,最好是做一些動靜結合的運動,比如太極拳、瑜伽等。
四、飲食調養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冬至來臨的時候多吃一些美味的食物,不僅僅可以使得身體得到充足的營養,還愉悅了感官實在是一舉多得的事情,冬天的時候比較適合多吃一些滋補的東西,這些東西能夠給身體帶來更多的陽氣,讓人更加健康,適合冬季食用的食物有羊肉、白蘿卜、紅薯、栗子、枸杞等。
冬至養生食物
核桃: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以及B族維生素和和維生素E等營養物質,有防止細胞老化、健腦、增強記憶力及延緩衰老的作用。中醫認為核桃仁味性甘溫,有“黑發,固精,治燥,調血之功”。每天吃20克左右核桃,能補腎固精,潤肺止咳、化痰定喘,順氣補血。無論生食、炒食,還是配制糕點、糖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食用時不要去掉其表面的褐色薄皮。
栗子:栗子有“干果之王”的美譽,是一種“味美價廉”的滋補良藥。與其他堅果不同,它的碳水化合物比其他堅果多3~4倍,蛋白質和脂肪相對較少,還富含胡蘿卜素、核黃素、維生素C等多種維生素。栗子味甘、性溫,有補腎壯腰、健脾和胃、活血止血的功效,適用于腎虛、腰膝酸軟無力、筋骨疼痛、尿血、便血等癥。栗子一次不可食用太多,每天30克左右為宜,肥胖、血脂高的人不宜多吃。
榛子:榛子有著獨特的保健功效,它鈉含量低,但礦物質含量高,是人體所需鈣、鎂、磷和鉀等礦物質的良好來源。每天吃30克左右,對平衡血壓、降低膽固醇,以及骨骼生長有積極作用。中醫認為,榛子性平,味甘,入脾、胃經,有調中,開胃,滋養氣血,明目的作用,尤其適合食欲不好、乏力、形體消瘦、病后體虛、視物不明的人。老人和兒童常食榛子,還有助于保護神經系統。
花生:花生蛋白質含量非常豐富,每100克花生可提供身體每日所需的一半以上蛋白質,以及豐富的膳食纖維、鎂、鐵、鋅等營養物質。《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花生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經常食用有養血補血、補脾潤肺、滋潤肌膚的效果,對心腦血管也有益。需要注意的是,花生最好連皮(即紅衣)一起食用,可增強養血止血的效果,每次食用20~30克左右為宜,跌打瘀腫、消化功能不好、做過膽囊切除手術或有嚴重膽病的人不宜多吃。
冬至的來歷
冬至是來自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古代的時候甚至可以把冬至當成新的一年來計算,比如在周朝的時候,冬至之后,便是新的一年。古人常說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就是從冬至這天開始,下一個循環就要開始了,所以把這一天定為冬至,很多朝代都會把冬至定為元旦的形式來度過。我經常說的日短至和日南至都和冬至有著直接的關系,古人是充滿智慧的,雖然那個時候并沒有現代科學的出現,但是古人們依然通過細心的觀察留意到了冬至的特殊性。在冬至這一天,太陽正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也是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