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的養生保健
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冬至節氣的養生保健,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冬至節氣的養生保健
1、防寒措施
一般家庭居室,室溫宜保持在15-2O℃。在低溫環境中,要配備好防寒的服裝、帽、鞋、手套等。服裝、鞋、手套等應避免潮濕,保持干燥。手腳部位不可縛緊,以免影響到末梢血液循環而引起凍瘡、凍傷等。
凡是有高血壓、心血管系統疾病、肝臟病、胃酸過多者、胃腸功能障礙、腎功能減退、體質虛弱而常感冒者,都應避免在低溫環境下工作,50歲以上的人也不宜從事這方面工作。
2、強身健心
在冬季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既可舒展筋骨,流通血脈,又能增熱保暖防寒。對中老年人來說,冬季鍛煉以室內為主,天氣晴好時可到室外散步、打太極拳、做保健操,也可跳舞娛樂。但遇到天氣不好,如大風、大寒、大霧時則應避免。不宜起得太早作晨練。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量力而行。同時,還要保持樂觀、安定的情緒,不做無謂的精力消耗,做到養精蓄銳,這有益于防治疾病。
3、御寒飲食
冬天應選食熱量較高的御寒食品。肉類,以狗肉、羊肉、牛肉為主,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提供機體熱量較多。醫學研究還發現,人在冬天怕冷,除了外界寒冷的氣候條件外,還與機體內某些無機鹽的缺乏有關。在蔬菜尤其是蔬菜的老葉、黃葉、根及皮內均含有豐富的無機鹽,因此在食用時不要去掉這些有益的部分。人體缺鐵可以 使人覺得怕冷,這時可增加吃含鐵豐富的食品,如肝臟、瘦肉、蛋黃、黑木耳、黑芝麻、香血糯、海參等。新鮮蔬菜與肉類摻雜起來吃則防寒的效果更好。
冬至前后養生知識
秋冬養陰,陰陽同補才能達到平衡
雖說冬至前后是一年到頭陽氣最弱、陰氣最盛的時候,但這并不意味著養生只需要補陽就足夠了。中醫講究陰陽平衡的觀念,陰陽是互根的,能相互轉化。陰氣也有促進陽氣生長的作用。另外,中醫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中醫講究陰中求陽,陽中求陰,如果單純偏向于某方面,必定會打破平衡,這會對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因此,對于普遍人來說,冬至養生除了要補腎補陽之外,還要注重養陰。例如在食用羊肉、牛肉等溫補食物時,可配枸杞、馬蹄、甘蔗等同煮,具有一定的養陰功效。常見的養陰食物包括生地、熟地、枸杞、阿膠、沙參、玉竹等。而陰虛火旺、經常熬夜的人,經常會耗損陰津,更要注重滋陰養陰。
另外,腎虛的人除了有腎陽虛,還有很多人表現為腎陰虛。腎陽虛的人群以怕冷畏寒的癥狀更為突出,為腎陰虛的人容易表現出盜汗、口干舌燥、大便干結、心煩睡不好。此類人群不僅不能太過滋補腎陽,而應該多以偏向滋陰類的藥膳,并且要多喝水、盡量避免熬夜。
溫補腎陽,冬至養生的主旋律
冬季在五臟六腑中對應腎臟,而腎臟又主封藏,是收納陽氣的關鍵,因此,在陽氣最弱的冬至前后,補腎陽是養生的主旋律。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鄺秀英提醒,并不是腎虛、體虛的人才需要補腎陽。
腎為先天之本,在人的一生中,腎氣是不斷衰減消耗的。無論是身體精壯者還是體弱多病者,這是一個不可違抗的自然規律。而冬至前后,自然界的陽氣最弱,所有人都可以通過增補腎陽的方式,來更好地養生。
對一般人來說,溫補腎陽主要通過藥膳方式即可,無需專門吃藥。例如冬季最著名的“當歸生姜羊肉湯”就能很好地補氣補血助陽。在飲食上,可以適當進食羊肉、牛肉等溫性的肉類,有補陽益腎的功效。但陰虛火旺、陽亢的人則要謹慎,不適合吃太多溫陽的肉類。另外,為了更好地吸收進補的食物,鄺秀英建議,在補腎補陽的同時還需要健脾,多食用健脾養胃的藥膳,如淮山、板栗、桂圓等。
冬至有四寶
泡腳、天灸、膏方、曬太陽
歷年以來,中醫對冬至這一節氣都十分重視,并誕生了一系列在冬季具有特別療效的養生方法。鄺秀英表示,冬至前后,除了注重飲食藥膳之外,還可以通過泡腳、天灸、膏方、曬太陽等方式,更好地養生。
泡腳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促進全身的氣血循環,通過刺激足部數十個穴位達到調整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除了從飲食中補陽,還可以從自然環境中采補陽氣,如在午后曬太陽,重點曬督脈經過的頭頂和后背,有助于溫補陽氣。另外,中醫保健中的三九天灸有溫陽祛寒、強身健體的作用,可以防治一些冬季常見病的發生;膏方可以根據各人體質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養生調理,達到冬季進補的目的。
冬至的意義
在古代,人們把冬至當作一個大節日,所以這一天也被稱為“冬節” ,“長到節” ,“子年”等等。在春秋時期,有冬至。在周朝,節氣成為一個節日,許多祭祀活動舉行。祭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朝,因為有一個特殊的祭祀節日,所以不再在冬至祭祀。
人們只在冬至吃傳統食物來慶祝團圓。在古人的心目中,冬至日不能走遠,因為這一天是冬天的象征,是一年的結束,一個家庭必須與美國吃團圓飯。然后就會下雪,河里會結滿冰,非常冷。
冬至節氣的由來
“立冬交十月,小雪封地,大雪叉河,冬至不行船,小寒天正冷,大寒正過年,二十四節氣正好是一年。”這首節氣歌凝聚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在我很小的時候便會吟唱。 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里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
冬至節氣對生活的影響
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因為冬至并沒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冬至一般在公歷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冬至這一天,對于位于北半球的我們,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我們處于冬季的季節,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后,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古代人民呢也會根據冬至這天的天氣情況來預估接下來的天氣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