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的傳統風俗
寒衣節的傳統風俗都有哪些?《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寒衣節的傳統風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寒衣節的傳統風俗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十月朔日,黍臛,俗稱秦歲首。秦朝雖然早早的滅亡,但是秦歲首的習俗直到漢朝初期依然被沿用。并且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祭拜祖先的習俗來表示子孫的孝敬和不忘本的情懷。因此,古人們在農歷10月初一這一天,用黍臛祭祀祖先,分為墓祭和家祭。但寒衣節,在北方廣為流傳,在南方比較稀有。到了每一年農歷10月1之后,北方的天氣變得越來越寒冷,人們不僅要給去世的親人送寒衣,同時在世的人也要象征性的做一些過冬的活動。在寒衣節到來的時候,女人要把做好的棉衣棉被拿出來,圖一個吉利,并且男人要整理家中的火灶,煙筒等。保證在天寒地冷的時候可以順利的過冬。
寒衣節禁忌有哪些
1、寒衣節忌中午之后去掃墓
寒衣節掃墓,一定要選擇上午太陽升起的時候,9-12點之間為佳,過了中午就不適合再去上墳掃墓了,除了陽氣減弱,對先人也不尊重。
2、寒衣節忌結婚嫁娶
寒衣節是鬼節,是緬懷親人的日子,悲傷沉痛,不適合結婚嫁娶。
3、寒衣節忌喬遷
民俗認為,寒衣節在道路兩邊收寒衣的亡人,會跟隨喬遷的路人一路到家,對新宅不利。
4、寒衣節忌逗留野外
民俗認為,寒衣節當天陰氣重,忌諱身體羸弱者長時間在野外逗留。
5、寒衣節忌晾曬衣服
寒衣節不要晾曬衣物,民俗認為,寒衣節晾曬衣物、被褥會被邪氣附著,給人帶來不好的運勢。
6、寒衣節忌深夜歸
過鬼節鬼門大開,這一天的晚上,老輩人都會叮囑后輩不要出門的,尤其是更不要深夜出行。
7、寒衣節忌衣著艷麗
寒衣節氣氛沉痛,穿衣要盡量樸素,穿著艷麗無論去掃墓、祭祀都是不合適的,有對先人不敬的嫌疑。
8、寒衣節忌回頭看
民俗認為,寒衣節無論是祭祀還是掃墓過后,都不要回頭看,做出不舍的樣子,以免亡魂跟隨。
寒衣節是什么節日
在我國民間流傳的寒衣節的時間是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實際形成不早于宋代。寒衣節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我國北方地區民眾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都有著祭祀祖先等一些習俗。
寒衣節的由來
在我國民間關于寒衣節的由來,有著朱元璋“授衣”傳說,農歷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谷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他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時,行“授衣”之禮,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曰:“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在加衣避寒的同時,還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游子,以示牽掛和關懷,幫助人們更好的度過冬天。
寒衣節的地域文化
在山東一些地區,寒衣節到來的時候,人們會存在著送寒衣之中的講究,需要把五色紙做成衣服之類的圖樣,并且要在五色紙之中包裹著一些棉花。意為給已經去世之人送去棉衣棉被使用,在河南洛陽,有一句俗語叫做十月一,油唧唧。這也就意味著,在這一天,人們要烹炸各種食品,順便準備供奉祖先的物品。而且新出嫁的女生,應該在10月1到來之際,為夫家新故的老人進行添土。在北京,人們會選擇在11月初一這一天購買寒衣紙,在祭拜的時候,將紙錢指定以及含義指一起包裹在內,一起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