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燒紙的禁忌
寒衣節燒紙的禁忌都有哪些?寒衣節《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間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寒衣節燒紙的禁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寒衣節燒紙的禁忌
今天是農歷的十月初一,也就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寒衣節。”又叫“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這個節日來源已久,傳說從周代就有了,它和清明,中元并稱為三大祭祀節日。
老人們有說“十月一,棉衣齊”的說法,是說到了十月初一,中國的北方氣溫大都比較低了,人們也基本上都穿上了棉衣棉褲,而那些遠在邊疆的將士,和服役的人卻不知道有沒有在受凍,所以十月一前后,很多人都會準備一些棉衣送給遠方的親人。
同時那些已經逝去的親人也不能被忘記,不光要顧著遠方的人,也要顧著先祖。所以上墳燒紙祭祀祖先也成了這天的主要活動,也為先祖們送些“紙錢”、寄托哀思,同時也祈求先祖庇佑。
但是正所謂陰陽兩隔,人鬼殊途,關于祭祀的節日通常都會有些老講究,小忌諱,所以寒衣節也要注意不要做以下這四件事。
1、祭祀要上午去。老年人都說,寒衣節這天先人們都知道兒孫要來送錢送東西,會早早盼著,另外這天陰氣會比較重,所以去燒紙就早一點,最好是上午的九點到十二點之間,這時候陽光充足,陽氣比較旺。
今天三哥去掃墓之前,家里長輩也提醒,一定要上午去,過了中午就不能去了,說是中午過后掃墓是不尊重先祖。
除此之外,也是因為過午之后陽氣減弱,會對人的身體有所傷損。如果家里有身體不太好,稟性比較弱的人,掃墓之后盡量快點離開,不要在野外停留太久。
2、祭品不要只是準備食物。寒衣節的祭祀和清明是不一樣的,清明節的祭祀重在告訴先祖年過完了,家里一切都好,請不要掛念; 另外春耕要開始了,農活也該忙起來了,會有段時間不能過來探望,所以也請祖先不要掛念,同時還要保佑田里能豐收,家人能生活得更好一點,所以祭品基本都是以食物為主。
但是寒衣節的祭品卻不一樣。寒衣節的祭祀重在提醒先祖天氣冷了,家人掛念,要送些“錢”和“衣服”,使先祖不至于天冷無衣。
所以寒衣節的祭品除了食物之外,還要用五色紙(紅、黃、白、藍、白、黑)里面夾上棉花,意為“寒衣”,燒化之后送給祖先以抗寒冬。但也有人會用五色紙糊成房、車等進行燒化,以寄托哀思和祝愿。
這里有個重點,老人們也會提醒,就是要等燒的紙錢、五色紙寒衣要燒盡,火熄再離開,忌諱紙未燒盡人先離。糾其原因,一方面是對于先祖的尊敬,另一方面是杜絕火災隱患。
3、最忌男人不跪女人無淚。老年間有句話說寒衣節“男人磕頭不哭,女人哭又磕頭”的上墳習俗。是說十月初一這天如果要上墳,家里的男人在祖先的墳墓前一定要下跪磕頭,而女人則要見眼淚。最忌諱的是男人不跪女人無淚。
據說,這樣做會對先祖不尊敬了,同時也會在“同行”面前抬不起頭來; 另一方面,家里的女人屬于外來人口,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容易忘了祖先的庇佑,所以只有見淚才能表達誠意和哀思真情。
雖然近幾年這些老習俗漸漸被人忽略而淡化了,但是家里有懂規矩的老年人,還是會提醒一兩句的。
4、不要培土動墳頭。在清明節上墳時,人們多會在上墳燒紙時往墳頭上填點土,意思大概有兩項,一是給祖先的“房子”加固一下,讓門業高點地位也更高點; 二是清明過后多雨水,房子加點土,修整一下,免得被將要來的雨水沖塌。
但是在寒衣節上墳時卻不一樣,雨季已過不用再擔心。冬天的北方有些地方已經上凍,土質變硬,這時候再去動“房頂”會很容易造成土質松散,或者出現其它一些問題。
所以十月初一祭祀,一定不要在墳頭上動土,這條老規矩很多老年人都是知道的。
其實老祖宗留下的規矩還真挺多的,說大道理吧也未必真有什么了不得的,但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說,對先祖的紀念和尊重還真是一直講究著。
也不能說是封建迷信,就是些老規矩老講究吧!信呢就注意一些,覺得沒道理,順其自然也沒啥。
寒衣節的風俗有哪些?
據了解,每個省的寒衣節習俗都不一樣,但全國統一的就是在這一天有“燒寒衣”的習俗,而可以燒寒衣的人各地規定也不一樣,有的地區規定農歷十月初一這一天(也就是寒衣節當天),只能女兒送寒衣,而有的地區則沒這個講究,兒子和女兒都可以送寒衣,大家可以根據你所在地區的習俗來安排。下面土流小編部分地區寒衣節的習俗如下:
1.廣西寒衣節風俗
在廣西南寧,當地寒衣節這一天并不是十月初一,多在十月初十修理祖墳,舉行冬祭。因為,此時南寧地區還未正式入冬,氣溫不過已經開始逐漸轉冷了,會制紙衣在墳前進行焚化,叫送寒衣。
2.山西寒衣節風俗
當地部分地區送寒衣是在墳地進行的,在呂粱地區,會用彩紙剪成衣服的形狀,并帶到到墳上焚化。而山西省有的地區寒衣節這一天習俗會不一樣,會十月初一傍晚時間到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目的是救濟無人祭祀的絕戶,以免他們會搶去自己送給親人的寒衣等物。
3.河南寒衣節風俗
在豫西一帶,寒衣節當日晚飯后,會端上托盤,提個竹籃,放上用五色紙做成的衣服和陰鈔及一碗餃子,來到自家大門外或大路邊致祭。先用草木灰撒五個圈,以代表祖宗五代,再在一邊另撒一個,代表“孤魂野鬼”。然后口念祭語燒掉衣物和陰鈔,并在十字路口處畫圈燒紙錢、紙衣,為先人送衣、送錢。
4.北京寒衣節風俗
在十月初一以前,會去買寒衣紙,有的把這些寒衣紙剪成衣褲狀,有的則不剪,直接裝在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里焚化。
5.山東寒衣節風俗
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一,也會用彩紙剪成衣服,為祖先焚燒,表示“十月一,上墳燒寒衣”的意思。
而我國其它地區在寒衣節這一天,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
寒衣節三大禁忌是什么?
第一,就是燒寒衣的時候,身上不要佩戴辟邪的物品,因為這些物品對于死人來說卻是極為不利的。第二就是在去燒寒衣之前,要讓自己保持清爽干凈的狀態,后世之人一定要洗衣洗澡洗頭,不要邋遢骯臟。第三就是燒寒衣結束之后回到家里,要把衣服放在陽光下暴曬一個星期,還要將身上的衣服清洗干凈。燒寒衣本身就是中華民族一個非常傳統的民俗,而且一年只有一次,所以,要推掉一切事情去給父母燒寒衣。
為什么三年內不燒寒衣?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來,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尋到長城腳下,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不想丈夫已死,孟姜女向長城晝夜痛哭,悲憤交加,哭倒長城,終于感天動地,才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來,由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廣為流傳,長城內外便將農歷十月初一這天,早已成為北方憑吊已故親人的風俗。
每個地區的習俗不一樣,有的地方寒衣節是可以燒紙的,頭三年清明不讓填土,而有的地方三年不燒寒衣紙,逝者去世后第一次去燒寒衣紙,講究按照中國民族傳統習慣,必須是單年,且須先復土立碑。
按照習俗,燒寒衣時間不可以推后,是最合適不過的日子就是當天。如果因為有事情,寒衣節提前燒寒衣是可以的,一般寒衣節也是可以提前兩天就好。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要燒得干干凈凈,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認真去執行。
燒寒衣節只是民間的傳統習俗,我們不要過于相信這些說法,也不要相信這些迷信的行為。燒寒衣并不會給我們帶來好的運勢,我們的人生屬于我們自己,要懂得從生活中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地做事情,才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送寒衣是女兒還是兒子?
送寒衣的第一個說法
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都是老人的孩子,因此都是可以送寒衣的。如果倆人住在一起,那么女兒和兒子就可以一起去送寒衣,這樣在老人看來,子女后代都相處的特別融洽,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也會感到特別開心和放心。當然如果兒子和女兒不住在一起的話,那么也可以分別去送寒衣,相信老人在另外一個世界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不管是兒子送寒衣,還是女兒送寒衣,都是表達自己孝心的一種體現。這項流程是肯定要有的,試想一下,如果一個逝去的老人在寒衣節沒有任何一個后人來送寒衣,那么他們肯定會覺得特別心寒,在另一個世界可能靈魂都沒有辦法得到安息。嚴重的話,后人的運勢可能還會受到一定的打擊,會遇到非常多不好的事情,這些都是極為可怕的。
送寒衣的第二個說法
女兒應該在寒衣節這一天前往逝去父母的墳頭燒錢紙送寒衣,表達自己的哀思之情。當然兒子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他們應該在晚上的時候,在自家的門口燒錢紙,這樣做的目的是給逝去的雙親送盤纏,讓他們在另外一個世界也能夠手頭寬裕,過上很美好的日子。當然每個地方的習俗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地方是恰巧反過來的,也就是兒子是去墳地上墳送寒衣的,而女兒是在家里門口或者是十字路口燒錢紙送盤纏,總之可以根據自己當地的習俗來決定自己究竟該怎么去做。還有的地方規定就更加寬泛了,不管是女兒、兒子,還是兒媳婦,都可以去墳頭送寒衣,表達對逝去親人的祭奠和哀思之情。
送寒衣的第三個說法
女兒一直以來都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因此在父母去世之后送寒衣這件事情應該由女兒來進行,女兒在出嫁之后,不管在寒衣節這一天有什么事情,都應該提前準備好衣物,前往墳地燒給自己的父母。當然除了送寒衣之外,有些女兒還會準備紙扎的車子房子,還有錢紙等等,通通都在墳頭燒給父母,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他們在另外一個世界也能夠過得幸福寬裕一些,不會挨餓受凍,可以一直享受到快樂與美好。中華民族之所以文化能夠源遠流長,幾千年綿延不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孝順以及繼承,這種龐大的家族觀念,促使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傳承了下來。當然除了送寒衣之外,還有很多節日都是祭祀逝去的親人或者是先人的,這樣做會讓后人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