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24節氣的幾個
小暑是24節氣的幾個?小暑后,華南、西南、青藏高原處于來自印度洋和中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小暑是24節氣的幾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暑是24節氣的幾個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干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小暑:“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小暑節氣,意味著一年中最高溫、高熱、高濕的暑天即將到來。
小暑的由來
每一年7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光抵達黃經120°時為“小暑”。天文學權威專家表述說,“小暑”期內那么酷熱是由于自入暑至今,路面上大白天從自然光中消化吸收的發熱量超過晚間放散的發熱量,發熱量持續累積,到小暑期內,所累積的發熱量做到了巔峰,因此 大暑節氣更為酷熱。
一般來說,在日最高溫度高過35℃的酷熱生活里(氣候上稱之為“酷熱日”),中署的人顯著增加。而當天最高溫度達37℃之上時(氣候上稱之為“炎熱日”),中署的總數會大幅度提升,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操縱下的長江中下游,烈日當空,風小環境濕度又大,更讓人覺得炎熱難忍。
長江沿岸的“三大火爐”——南京市、武漢和重慶,每一年的“酷熱日”均值達17~34天下多,“炎熱日”也是有3~14天。實際上,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區還許多 ,如安慶市、九江、萬縣等,在其中江西省的貴溪、湖南省的郴州市、四川的開縣等地,全年度均值“酷熱日”都會40天之上,全部長江中下游便是一個大“爐子”。
古代中國將小暑分成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暴雨時行。”世界上螢火約有二千多種多樣,分水生物與陸生二種,陸生的螢火生卵于枯草上,小暑時,螢火卵化而出,因此 古代人覺得螢火是腐草變為的;第二候是說氣溫剛開始越來越炎熱,土地資源也很濕冷;第三候是說常常挺大的暴風雨會出現,這暴雨使暑濕變弱,氣溫剛開始向寒露銜接。
有俗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如”意謂在夏季下午,雷電假如出現在修真,雨不容易下到這兒,若雷電在西方國家,則雨量迅速便會來臨,要想避開都趕不及。大家也常把夏天下午的雷雨稱作“大西北雨”,并描述“大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坎”及“夏雨隔牛背”等,品牌形象地表明了雷雨,經常是這里雨天那里晴,如同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面大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也有晴。
小暑節氣的特點
一、南方雷暴、華南高溫伏旱
小暑前后,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華南東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
二、淮河、秦嶺一線降水增加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結束,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于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
三、長江中下游雷雨頻頻
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面雷雨。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于30℃、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集中時段。
小暑節氣風俗傳統
1、斗蟋蟀之樂是小暑的習俗之一
《周書》上說:“小暑之日溫風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鷹乃學習。”溫風其實是蒸騰的暑氣,它絲毫吹不動樹上的枝葉。“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蟋蟀古稱“促織”,人們在聽到蟋蟀的鳴叫后,常常會為辛勞的織女感傷。
2、曬書畫衣物是小暑的習俗之一
小暑適逢六月初六日“天貺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稱天貺節。民間還有:曬書畫、衣物等習俗。傳說此日出曬后,去潮,去濕,防霉防蛀。故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
3、“吃炒面”與“進湯餅”是小暑的習俗之一
舊時有“六月六,吃炒面”的習俗。這是古時六月伏日吃面的演變。最遲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盛行。《荊楚歲時記》中載:“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辟惡”。這說明魏晉已后,六月伏日進湯餅,已明確為的是“辟惡”。
小暑氣節是進伏的第一天嗎
小暑不是入伏第一天,但小暑節氣過后就會進入伏天,因為每年三伏天通常在小暑與處暑之間出現。小暑即為“小熱”,意思是此時雖然已經能夠感受到天氣的炎熱,但是并未達到一年內最熱,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