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是每年的幾月幾號
小暑節氣是每年的幾月幾號?季風氣候是中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中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小暑節氣是每年的幾月幾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暑節氣是每年的幾月幾號
2023年的小暑時間:7月7日16點30分29秒,五月二十,星期五。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我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這天的下雨量會變多,是屬于濕熱的節氣。
小暑節氣傳統習俗
1、斗蟋蟀之樂是小暑的習俗之一
《周書》上說:“小暑之日溫風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鷹乃學習。”溫風其實是蒸騰的暑氣,它絲毫吹不動樹上的枝葉。“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蟋蟀古稱“促織”,人們在聽到蟋蟀的鳴叫后,常常會為辛勞的織女感傷。
2、曬書畫衣物是小暑的習俗之一
小暑適逢六月初六日“天貺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稱天貺節。民間還有:曬書畫、衣物等習俗。傳說此日出曬后,去潮,去濕,防霉防蛀。故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
3、“吃炒面”與“進湯餅”是小暑的習俗之一
舊時有“六月六,吃炒面”的習俗。這是古時六月伏日吃面的演變。最遲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盛行。《荊楚歲時記》中載:“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辟惡”。這說明魏晉已后,六月伏日進湯餅,已明確為的是“辟惡”。
在二十四節氣中,每個節氣有十五天的時間。小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中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以下是小編匯總關于的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不同地區小暑的傳統習俗
1、臺灣
小暑時節是臺灣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黃熟的時候也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產期臺灣周圍的海域是屬于溫水海域,也是溫水魚群的群聚時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等漁獲,淡水海域則可捕獲黑鯛。
所謂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臺南縣白河鎮的蓮田盛產蓮蓬和蓮子,素有蓮花之家的白河鎮每年都會舉辦蓮花節。
2、山東
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干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是入伏第一天嗎
小暑不是入伏第一天,但小暑節氣過后就會進入伏天,因為每年三伏天通常在小暑與處暑之間出現。小暑即為“小熱”,意思是此時雖然已經能夠感受到天氣的炎熱,但是并未達到一年內最熱,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開始。 小暑是第幾個節氣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干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小暑:“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小暑節氣,意味著一年中最高溫、高熱、高濕的暑天即將到來。
小暑節氣的特點
一、南方雷暴、華南高溫伏旱
小暑前后,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華南東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
二、淮河、秦嶺一線降水增加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結束,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于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
三、長江中下游雷雨頻頻
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面雷雨。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于30℃、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集中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