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和小暑的時間
大暑和小暑的時間是什么時候?大暑節氣是華南地區全年中陽光最猛烈、氣溫最高的時期,是華南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華南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大暑和小暑的時間,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暑和小暑的時間
1、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 , 在每年公歷7月6日至8日之間 。當太陽到達經度105度時 , 它是干支歷下午月的結束和最后一個月的開始 。
2、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 , 時間點在每年公歷7月22日至24日之間 , 太陽到達經度120度 。
大暑節氣的養生起居
防止中暑
當相對濕度大于85%氣溫30一3l℃,或相對濕度50%氣溫38℃,或濕度小氣溫40℃時人體的體溫調節機便會發生困難,發生中暑。一類因高溫高濕使汗液不易蒸發,另一類高溫低濕造成汗液滲出過多使人體水分得不到補充。預防中暑最重要的就是改善小氣候環境,通過涼棚、水幕隔熱,通過自然和機械通風環境降溫,對于高溫作業者應進行合理的營養補給,防暑降溫的飲料和藥品也必備的。
防止陰暑傷人
由于酷暑難當,人們常常喜歡晚上到庭院或溪流河邊納涼、休息,或當勞動、運動出汗后立刻用涼水洗澡,有的則大量喝冷飲,更有甚者干脆室外鋪上涼席睡覺,一覺醒來后卻出現惡寒頭痛或伴沉重感、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膚發熱而無汗或伴有消化道癥狀:如嘔吐、腹瀉等等,這些都是患了傷暑癥,中暑的一種中醫學稱之為陰暑。
人們夏季對中暑的預防較為重視但對陰暑證往往認識不足,正如《病論》所說“暑熱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者犯之者少,陰寒襲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則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陰暑居其八、九”于陰暑祖國醫學這樣論述的“靜而得之”“避暑乘涼得之”意思指夏天酷暑之人們往往貪涼露宿,太過或久臥空調房間,或飲用生冷、瓜果甜膩之品無度而患此病癥。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為螢
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螢火蟲又名“燭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螢火蟲在靜夜里穿梭時,其實涼爽的秋已經不遠了。
二候土潤溽暑
天氣開始悶熱,土地也很潮濕。溽是濕,大暑時,濕氣濃重,濕熱令人難耐。東漢劉熙的說:“暑是煮,火氣在下,驕陽在上,熏蒸其中為濕熱,人如在蒸籠之中,氣極臟,也就稱‘齷齪熱’。
三候大雨時行
“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又曰:“大雨不時行,國無恩澤”。大暑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豐沛、也是雷暴最常見、高溫日數最集中、最頻繁的時期。因此,大暑時節也是雷雨天氣橫行的季節。
大暑三候具體解釋
一候:腐草為螢。《格物論》說:“螢是從腐草和爛竹根而化生。”亦有之稱。在古代,科學并不發達,那些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人們只能以主觀意識來猜測和推斷。
其實,“腐草為螢”說的是營火蟲產卵的事。螢火蟲多在夏季水邊的草根上產卵,幼蟲入土化蛹,次年春天變成蟲。古人誤以為螢火蟲是由腐草本身變化而成,這只是眼中所見的一種假象。
在這個炎熱的時節,人都躲到陰涼處蔽日,而螢火蟲卻在此時孵化出殼,雖然它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一個夏季,但它選擇在最熱的時節來到這個世界,那迎難而上的精神真是讓人欽佩。而晚上的熒光點點又在酷暑中給人帶去無限的浪漫和清涼。
二候:土潤溽暑。《禮記·月令》中言“土潤溽暑”,即土壤浸潤,空氣濕熱——降雨多,土壤、空氣濕度大,溫度高,是農作物瘋長的時刻。聞一多先生在《大暑》中寫道:“我們園里的絲瓜爬上了樹,幾多銀絲的小葫蘆,吊在藤須上巍巍顫,初結實的黃瓜兒小得象橄欖……”別具意趣。
溽暑,猶言暑濕之氣,指盛夏。又有《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四之氣,溽暑至,大雨時行,寒熱互至。”由此可見夏熱之毒。“桑拿天”里人們心生煩躁;“齷齪熱”則令人夏不坐木,這中間的一熱一濕,仿佛兩頭張牙舞爪的猛獸,無情地侵蝕著人的愉悅和健康。但可喜的是,莊稼的長勢讓人對生活充滿希望。
三候:大雨時行。《逸周書》曰:“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又曰:“大雨不時行,國無恩澤”。大暑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豐沛、也是雷暴最常見、高溫日數最集中、最頻繁的時期。因此,大暑時節也是雷雨天氣橫行的季節。
大暑是什么意思
最炎熱時期到來
一般來說,在最高氣溫高于35℃的炎熱日子里,中暑的人明顯較多;而在最高氣溫達37℃以上的酷熱日子里,中暑的人數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驕陽似火,風小濕度大,更叫人感到悶熱難當。雖然讓人感到不適,但是對農作物來說,卻十分有利,就有了一句農事諺語:稻在田里熱了笑,人在屋里熱了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