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的含義是什么
處暑的含義是什么都有哪些?處暑節氣后雷暴活動不及炎夏那般活躍,全國各地的暴雨總趨勢是減弱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處暑節氣的含義是什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處暑的含義是什么
處暑,即“出暑”,意思是炎熱離開的意思,這就代表著進入了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過后中國黃河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進入處暑,開始形成中國的冷高壓,在它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氣,先是宣告了中國東北、華北、西北的雨季結束,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是東北和西北地區,但每當冷空氣影響中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的是刮風天氣,若天氣中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的是一場像樣的秋雨。
每每秋雨過后,人們會感受到明顯的降溫,就是人們常說的:下一次,冷一點;或者 一場秋雨一場寒。
進入處暑,氣候明顯下降,晝夜溫差大,雨后艷陽高照,人們往往對這種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是特別適應,容易引起感冒、呼吸道、腸胃炎等疾病。
處暑時期的氣候特征
秋高氣爽
開始影響我國的冷高壓,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氣,先是宣告了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后,特別是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
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后艷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氣溫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處暑節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南方“秋老虎”
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輕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對于走出三伏,并且遭遇嚴重伏旱的地區,如果繼續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說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在秋老虎天氣結束后,才會迎來秋高氣爽的小陽春,不過要到10月以后了。
在此期間,全國各地的暴雨總趨勢是減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較多的月份之一,該月熱帶氣旋平均生成5.3個,僅次于8月份;而本月在我國沿海登陸的熱帶氣旋有1.8個,與8月份相等。熱帶風暴或臺風帶來的暴雨,對華南和東南沿海影響較大,降水強度一般呈現從沿海向內陸迅速減小的特點。疾風暴雨帶來洪水地質災害仍需關注。
雷暴活動:華南、西南、華西。
雷暴活動不及炎夏那般活躍,但華南、西南和華西地區雷暴活動仍較多。在華南,由于低緯度的暖濕氣流還比較活躍,因而產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華西地區,由于處在副熱帶高壓邊緣,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動也比較多。
秋雨:華西地區
進入9月,我國大部開始進入少雨期,而華西地區秋雨偏多。它是我國西部地區秋季的一種特殊的天氣現象。華西秋雨的范圍,除渭水和漢水流域外,還包括四川、貴州大部、云南東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帶發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現。最早出現日期有時可從8月下旬開始,最晚在11月下旬結束。但主要降雨時段是出現在9、10兩個月。“華西秋雨”的主要特點是雨日多,而另一個特點是以綿綿細雨為主,所以雨日雖多,但雨量卻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強度也弱。
處暑是什么季節
處暑是屬于秋天的季節。處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公歷8月23日前后,處暑節氣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
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后,特別是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
但總的來看,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處暑時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度左右,個別年份8月下旬華南西部可能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3度以下的低溫,影響雜交水稻開花。但是,由于華南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華南西部最高氣溫高于30度、華南東部高于35度的天氣出現。
處暑以后,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墑;以防秋種期間出現干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處暑過后的四大養生法則
飲食:多飲湯水涼后“貼膘”
可每天喝點牛奶,吃一個雞蛋,適量豆粥、魚及瘦肉,以補充鈣質和鐵。多吃水果、青菜,如每天吃一個香蕉、西紅柿,既可補充維生素又可補充鉀離子,還可預防便秘。吃西瓜可補充水分并利尿,香瓜和哈密瓜應少吃,每日最好飲水或豆湯1000ml以上,以補充丟失的水分。
夏秋之際要多喝水,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對較弱,別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不要暴飲暴食。健脾胃的食物有薏米、蓮子、扁豆、冬瓜等。常食沙參、玉竹、蓮子粥、百合等食品,既能防熱,還能益氣。但有些人腸胃不好,常腹瀉,這些人就不適宜清涼補身。
進入初秋,很多“苦夏”、夏天食欲較差者,食欲逐漸好轉,主動或被動地開始貼秋膘。其實,不要急著貼秋膘。此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調理過來,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吃肉要適當,最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后,再多增加肉食。
環境:預防“陰暑”重睡眠
有人出汗后喜歡馬上用涼水沖澡,或大量喝冷飲,更有甚者,干脆在地上鋪涼席就躺下了。這樣不在意,很可能會導致陰暑。陰暑也是中暑的一種,其致病原因不單純是暑邪,而是兼有寒和濕的入侵。消暑時別太貪涼,預防陰暑。
空調使用要得當,一般室內外溫差以保持在5℃左右為宜,還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將家中門窗緊閉,導致室內空氣混濁、潮熱。因為患有慢性病而不敢使用空調的老人,要物理降溫,如電扇前放盆水,常用水擦洗身體。
這個時節,老年人的氣血陰陽都易虧虛,可能會出現晝不寢,夜不瞑的少寐現象,應早睡早起,保證休息時間。中午最好午睡半小時,讓大腦和腸胃都休息一下。凌晨至4時為體內各項器官功能降到最低點的時候,中午12:00—13:00為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段。這兩個時段最好能進入睡眠。
鍛煉:“不累”是標準
早晚可去室外散步,適量做運動,既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又可使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氣神。根據身體素質,運動量和運動方式應有所差異。
這一時節中午氣溫偏高,人們應盡量避免室外活動,特別是患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的老年人更需注意。而早晚氣溫相對低,人們可適當運動,中老年人可進行快走、打太極拳、爬山等體育鍛煉,注意不要過度運動,否則更困乏。
防病:“老毛病”易復發
不少關節炎患者因為立秋過后不注意保暖,還常吹空調、吹電扇,結果導致舊病復發。此外,像肩周炎、頸椎病、痛風等“老毛病”,這個階段復發概率也很高。秋后腹瀉、胃炎和腸炎等也容易發作,且久治難愈。
因此,處暑過后,更要注意保健防病。除此之外,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容易在季節交替時發作,抵抗力較弱的老年人,除了要留意溫差變化,適當添衣之外,在平時也要多做一些運動。
夏秋更迭之際也正是高血壓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的高發期。中老年人不要讓自己受到“冷刺激”,如不吃過多冷飲料,不用冷水洗澡、洗腳;晚上睡覺注意保暖等。
老年人起床動作宜緩慢,做到“三個半分鐘”,即是起床前伸個懶腰床上坐半分鐘、床沿坐半分鐘、下床站立半分鐘,然后洗臉、刷牙,適量飲水,開始新的一天。
處暑的天氣特點
處暑節氣在氣候上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也就是說是炎熱的夏天將過去。處暑以后,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墑;以防秋種期間出現干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處暑節氣,氣溫開始走低。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在冷空氣的控制下會形成干燥的冷空氣,讓人吹起來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