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的相關知識
處暑節氣的相關知識都有哪些?“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處暑以后,氣溫日夜差別增大,由于夜寒晝暖,作物白天吸收的養分到晚上儲存,因而莊稼成熟很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處暑節氣的相關知識,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處暑節氣的相關知識
一、處暑微涼
有一些人認為,處暑就是仍在夏天, 但其實處暑是在立秋節氣之后,按說應該先處暑再立秋的,這先立秋再處暑,怎么看都有點先結婚后戀愛的味道。但處暑的處字是隱蔽、躲藏的意思。
二 、脾胃防護與飲食養生
處暑節氣過后,天氣漸涼,人們也開始從防暑降溫逐漸過渡到防寒保暖上來。大家都知道寒從腳下生、養生先養腳的道理,卻較少注意到肚臍也很容易受寒。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因此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并且很容易穿透消散。
處暑時節適合的運動
處暑時節適合冷水浴所謂冷水浴,就是用5-20℃之間的冷水洗澡,秋季的自然水溫正是在這一范圍內。冷水浴的保健作用十分明顯。首先,它可以加強神經的興奮功能,使得洗浴后精神爽快,頭腦清晰。
第二,冷水浴可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稱作是“血管體操”;
第三,洗冷水浴還有助于消化功能的增強,對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癥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但是要注意循序漸進。
處暑是什么意思
處暑,二十四節氣之一。處暑節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了。
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鷹,義禽也,秋令屬金,五行為義,金氣肅殺,鷹感其氣,始捕擊諸鳥,然必先祭之,猶人飲食祭先,代為之者也,不擊有胎之禽,故謂之義;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也就是說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到此為止了。處暑以后,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
處暑以后影響我國氣候的冷高壓,會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氣,宣告了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開始了一年之中秋高氣爽的好天氣。處暑期間,東北和西北地區算是真正進入了秋季。每當冷空氣影響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
秋天主“收”,因此,情緒要慢慢收斂,凡事不躁進亢奮,也不畏縮郁結。“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靜”,在時令轉變中,維持心性平穩,注意身、心、息的調整,才能保生機元氣。同時要起居有節,適當運動。早晚較涼,中午還很熱,要注意適時增減衣服。
處暑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處暑代表的意思是炎熱的酷暑離開。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處暑節氣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后中國黃河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當天,太陽直射點已經由“夏至”那天的北緯23°26′,向南移動到北緯11°28′。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日期是每年的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處暑的氣候特點是“秋老虎”,就是在短期內會有天氣回熱的現象,而且還是非常悶熱。
處暑節氣
處暑節氣的習俗
一、放河燈: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據說放河燈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漁獵時代。那時人們駕舟出海下湖,為免風暴肆虐,在過危礁險灘或遇到風大浪高時,用木板編竹做小船,放入祭品,點上蠟燭,彩紙作帆,放水中任其飄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二、開漁節:百舸競發,捕獲海鮮
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駕船出海。石浦漁民素來有“三月三,踏沙灘”以及“祭海”等習俗,其中“祭海”是漁民出海捕魚時,為求平安、豐收而舉行的一種儀式。
三、吃鴨肉:潤肺健脾,無病各家
“處暑”到來意味著炎熱的夏天逐步開始轉為涼秋了。天氣溫差增大、晝暖夜涼,此時飲食應遵照潤肺健脾的原則,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
四、臉覷厝:打道回府,龍眼稀飯
福州人有句俗語,叫作“處暑一過臉覷厝”。“厝”指有錢人在城里的大房子,“臉覷厝”就是臉要朝著自己在城里的家看,意思是外出避暑的人要打道回府了。這句話折射出老福州人過去的生活方式,“處暑”到了,“避暑”也就結束了。過了處暑這個節氣,人們的飲食起居就要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