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時節養生小知識
處暑時節養生小知識都有哪些?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 南方地區,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遭遇高溫天,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處暑時節養生小知識,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處暑時節養生小知識
1、早睡早起
進入秋季后,人體出汗減少,人的機體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水鹽代謝開始恢復原來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經系統負擔緩解,腸道功能日漸正常,由此,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應,一些在夏季時潛伏的癥狀就會出現,機體也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
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2、益腎養肝多吃咸
處暑節氣,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處暑過后,氣溫逐漸下降,日夜溫差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此時飲食調養方面宜益腎養肝,潤肺養胃。飲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薺、沙葛、粉葛等。
3、多喝水去秋燥
想去秋燥必須養陰,而養陰的重點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潤的食物外,水分的攝取也不可少。建議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溫水,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蘇醒過來,腸子開始蠕動,就會想上廁所,當然也就不會便秘了;但是千萬不要喝冷水,因為人的脾胃喜溫忌寒,低于室溫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4、吃粥補充水分與潤燥
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溫熱粥或藥膳粥,可說是養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虛、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補中氣。百合粥、銀耳粥、杏仁粥、蓮子粥、堅果粥與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養生早餐。中醫提醒,老年人、體質較虛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會明顯感覺不舒服的人,應該從秋天就開始調理保養身體,多喝水、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5、多睡一小時
專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時,并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尤其是對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堅持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但閉目養神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6、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少食多餐。另外,隨著氣侯漸漸干燥,身體里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7、避免過早添加衣物
秋季養生小常識提示說,“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于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同時,早晚比較涼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8、多喝蜂蜜水少吃姜
營養學家說,季節進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因為秋天氣候干燥,燥氣傷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干燥。那么,人體就必須經常給自己“補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們對付“秋燥”的一種必要手段。
專家建議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9、通風透氣,早晚添衣
處暑時節,正值初秋,暑熱尚未退盡,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準,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當然,‘秋凍’還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謝功能下降,血液循環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更應及時增減衣服。
一定要確保室內通風,白天只要室內溫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風滌蕩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睡覺時腹部蓋薄被,以防脾胃受涼。
10、護腸養胃
對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來說,除了及時治療、盡量不喝酒、避免冷飲冷食、避免過度刺激的辣椒等調味品、少吃傷害消化系統的藥物之外,還要消除不利于消化吸收的各種不良習慣。
按時吃飯。烹調方法盡量采用蒸、煮、燉等,不要過于擔心加熱到軟會破壞營養素,因為即便損失一點維生素,也比吃了不消化要好。維生素可以用豐富食物品種的方法來彌補。
11、精神調養
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使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啥嗦犚魳贰⒕毩晻ā⑨烎~等安神定志的課外活動。
12、輕松運動
飯后散步,或者飯后做點輕松家務,對于處暑后養生是個好習慣。剛吃完飯并不適合劇烈運動,不適合快走,但不意味著連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出門散步的好處,很大程度上在于讓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會看電視、看電腦、看雜志等,而腦力活動更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飯后兩小時之后,可以做些不太累的運動,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適度的運動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環,對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幫助。
處暑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處暑節氣到來之后的最大含義就是炎熱的酷暑離開。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日期是每年的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處暑的氣候特點是“秋老虎”,就是在短期內會有天氣回熱的現象,而且還是非常悶熱?!£P于處暑的習俗有放河燈、煲藥茶、吃鴨子、煎藥茶、開漁節、拜土地爺等?!胺藕訜簟币步小昂苫簟?,就是在底座上放燈或蠟燭,然后任其漂泊。放河燈的意義是為普渡河里的落水鬼,河里的鬼托著河燈,就能投生了。而煲藥茶的習俗主要在兩廣地區。在處暑時,人們會在家煲藥茶,以解處暑的炎熱,還有著去秋燥的作用。
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處暑,二十四節氣之一。節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疤帯笔墙K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贝斯潥庵欣销楅_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暑”在古漢語里就是熱的意思,二十四節氣中根據一年中氣溫的不同,“暑”也分為三個級別,分別是:小暑、大暑、處暑。其中小暑是立夏過后,氣溫稍高有暑意但也不是很熱是為小暑。大暑比之小暑熱力要更甚,剛好處在中伏前后,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俗語說,小暑不算暑,大暑正伏天,就是這個意思。同時,大暑這一時期,也正是降雨旺盛時期。蒸發量大,空氣濕度大,就形成了即熱有悶的特點,也是人們最難受的“桑拿天”。最后的處暑,已經是立秋過后的節氣,雖有“暑”但處暑表示的是暑熱停止的意思。從處暑過后,暑熱結束,天氣轉涼就進入秋天了。
小暑節氣警惕哪些高發疾病
一、中暑:避免高溫
小暑之后,盛夏酷熱降臨,人們很容易中暑,健康避暑是小暑節氣養生的首要任務。一方面要避免身體中暑,中午前后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出門最好打傘、戴帽子,避免長時間強烈日。
同時多喝涼白開,出汗過多時,可以在水中加很少量的食鹽,以維持體液中的電解質平衡;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二、胰腺炎:暴飲暴食酗酒
進入夏季,都會接收到因吃夜宵擼串、喝冰鎮酒水飲料、暴飲暴食等原因,導致急性胰腺炎發作緊急就醫的患者,有的患者直接就被送進重癥監護室。
這些患者都是因不良飲食習慣導致胰腺不堪重負。因為胰腺炎發病兇險,所以要盡早到當地正規醫院檢查治療。該病有反復發作的趨勢,預防措施包括去除病因和避免誘因,例如戒酒、不暴飲暴食、治療高脂血癥等。
三、諾如病毒: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
每年夏季是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的高發季節,這種由諾如病毒引起的常見腹瀉,具有發病急、傳播速度快、涉及范圍廣等特點。因此當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瀉時,要及時就醫。多數患者發病后1~3天即可康復。
預防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凈。
四、胃腸型感冒:多喝溫水,少喝冷水
胃腸型感冒通常伴有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胃腸型感冒與呼吸道感冒有所區別,胃腸型感冒有胃腸道癥狀,同時多伴有濕邪,舌苔常出現厚膩苔,此是治療的關鍵之處。
因此胃腸型感冒時服用普通的感冒藥效果并不明顯,甚至還會出現加重的情況。胃腸型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藥是藿香正氣制劑等。
小暑養生保健
養生,是為了更加健康。精神調養:注重“心靜”,保持心情平和。起居調養:小暑暑濕交蒸,避免烈日下暴曬,以防中暑;避免汗出后即吹冷風,寒邪侵襲而出現感冒、關節疼痛等疾病;注意休息,適當午睡,保持精神充沛。運動調養:可以選擇早晨或傍晚在河邊、花園里進行低強度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散步等,避免運動后大汗淋漓。飲食調養:宜進食溫軟食物,切忌任性進食生冷食物、不知饑飽,可多喝熱米湯、熱粥、綠豆湯等養胃生津,益氣消暑。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