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結束后的下個節氣是什么
大暑節氣結束后的下個節氣是什么?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氣,“濕熱交蒸”也在此時到達頂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大暑節氣結束后的下個節氣是什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暑節氣結束后的下個節氣是什么
大暑之后下一個節氣是立秋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每年的公歷8月7日左右迎來立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大暑氣象變化
大暑時節,正值中伏前后,天氣進入了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此時也正逢雨熱同季,雨量比其他月份明顯增多。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這個時節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雖不免有濕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于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每年7月下旬(約大暑節氣后),副熱帶季風雨帶移至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稱“七下八上”)是我國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雨季;而西北地區由于深居內陸,距海洋遙遠,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區。
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也是降水量最多的節氣,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大暑節氣的氣候特征表現為雨熱同期。大暑時節是喜溫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也是雷陣雨最多的'時節。這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期,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經常還會出現40℃的高溫天氣,全國南北各地溫度相差不大。
大暑節氣農事
“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溫度最高的時間,農作物生長也最快。農耕生產與地 氣理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季風氣候表現為雨熱同期,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成長。從降水的季節分布狀況來看,我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大暑節氣,高溫酷熱、雨量充沛,是萬物狂長的時節。在高溫季節,農作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我國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節,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搭配好,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由于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從降水的季節分布狀況來看,我國的南方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典型的雨熱同期;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雖雨季短、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現為“雨熱同期”的氣候特征,所以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氣候也是屬于“雨熱同期”。光照充足、降水豐沛、高溫濕潤的雨熱同期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
2023年大暑的時間為:2023年7月23日 09:50:15,農歷六月初六。
《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大暑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是天氣最熱的時候,按照習俗,在大暑節氣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吃荔枝,叫做“過大暑”。在大暑節前后,荔枝已是滿樹流丹、飄香十里的成熟時候了。這個節氣中,親朋好友之間也經常以荔枝作為互贈的禮品。
大暑的含義
大暑節氣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這個節氣其實也是一年最熱的時候。每次太陽黃經為120°的時候就預示著大暑節氣的到來。正值勤二伏前后,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在大暑中,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同時這個節氣雨水也很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在大暑節氣中大家要注意防汛防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