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的史料記載
2023年7月20日至8月30日,2023年第八屆涼山彝族火把節暨夏季清涼涼山游系列活動將在涼山州舉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火把節的史料記載,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火把節的史料記載
星回節與歷法
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回節。五代時蜀國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編事·震旦》記載:唐時南詔(指南詔國統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為星回節,是日游于避風臺,命清平官賦詩。
“星回”一詞,《禮記·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記載:“是月也,日窮于次,月窮于紀,星回于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孔穎達解釋說:“謂二十八宿隨天而行,每日雖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復其故處,與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星回“一詞源自白語,即xinl(柴)huix(火)。
《祿勸縣志》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回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回于天除夕也。會飲至旬余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路南(今石林縣)州志》記載:“六月二十四日夜,束薪為燎,以腥肉為牲,互相饋贈,謂之星回節,俗稱火把節”。是中國西南彝族人民心中最為隆重和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類似于漢族的春節,完整的記載始見于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縛火炬照明”。
陸次云在《峒溪縣志》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這些記載,表明火把節不僅與中國古代的星回節有關,而且與古代云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1889年,法國傳教士保祿·維亞爾在其有關石林彝族風情的《彝族人的一場競技》一文中,以親歷者的眼光,記述了火把節的情況。解放后,石林獨具特色的自然和民族風情,吸引著全國的文人騷客,到石林觀光體驗、創作。著名作家徐遲、方紀、夷仁等留下了記述火把節的名篇佳作《歡樂的火把節》和《火的節日-火把節》。上述火把節和星回節的資料中,《禮記》和《玉溪編事》中所講的星回節都在冬季,不在夏季。而《祿勸縣志》和《峒溪縣志》講到星回節和火把節都是過年的節日,時間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前后一兩天。
火把節少數民族的舉辦時間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后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并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火把節”也是白族的一個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會舉行預祝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
漢族的火把節舉辦時間
江蘇省南通地區是整個漢族中可以說是唯一進行火把節的地區,每年的冬至那一天,當地的精壯男子都會拿著一大把由稻稈作成的火把,在房前屋后澆上油,在田間地頭繞上幾圈,以乞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火把節的民俗文化
由于長期的歷時性發展(時間維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變(空間維度上的),火把節所呈現出的民俗文化內涵不可能還是早期那種單一形態,而是復合形態,含括了傳統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包容著宗教、信仰、倫理、歌舞、技藝、民間審美等豐富的內涵。民間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說”,就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宗重要傳承。
火把歌調
彝族地區流傳著十分豐富的火把歌調,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調,由于彝語方言發音不同,大小涼山彝族稱之為“都則朵洛嗬”,“都則”即祭火,“朵洛”意為祝愿,“嗬”即為歌。
云南楚雄彝族諾蘇支系稱為“朵則朵額”,“朵則”意為祭火,“額”則是“玩”的意思。彝族的火把節歷來最為隆重,并逐漸衍成了成套的節俗歌調。在楚雄彝族的這一歌種中,包括有《燒火歌》、《送火歌》、《招魂調》、《同樂調》、《火把節對歌》、《火把節祭歌》等等。演唱這些歌調的時間、地點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燒火歌》由合戶家長率領闔家在自家屋檐下的“節日火堆”旁圍圈齊唱,以示慶賀;《招魂調》則由各家主婦獨唱,同時手托祭物(糧、鹽、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糧田走去,邊走邊唱,當返回時,便采一株莊稼苗,示意已將人魂、畜魂和莊稼魂一并接回家來共度火把節,同時象征迎來人丁清吉、六畜興旺和五谷豐稔之年;
《火把節對歌》僅供本寨人們聚會寨邊壩場對歌時所唱;《火把節祭歌》由〈生產和畜牧〉、〈獻酒〉、〈除祟〉、〈稻場祭經〉四部分組成,由祭司畢摩在火把節當夜進行祭祀時誦念的歌調,反映了彝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觀念。
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調,唱詞多屬傳統相沿,五字韻句,詞頭句尾有相對固定的襯格,填以“哦伙嘀哩伙”、“阿伙喔、噢來”等類的虛詞演唱,其中部分歌調有較長的虛襯詞樂段,有獨唱、齊唱、對唱加和腔,一般不用樂器伴奏。各歌調以五聲徵調居多,羽調次之。在其徵調式歌調中,常出現徵、宮二重調式音韻交錯的現象,大多以上下樂句為主題演化成中、小型歌體和少量敘事歌體,采用二、三拍子。
火把史詩
彝族英雄史詩《銅鼓王》流傳在云南富寧縣、廣西那坡縣和越南與中國交界羅羅(又作倮倮)支系彝族的居住區,歷史悠久,影響極深,流傳甚廣。史詩系當地彝族原生宗教祭司“臘摩”在“蕎年節”(火把節)、“跳宮節”等祭祀性節日中的有關儀式上演唱的世傳歌詞,又叫《銅鼓歌》。
在羅羅彝族支系中,祭祀禮儀與相關的儀式活動中,祭祀銅鼓或以銅鼓為祭器是一種重要的支系文化表征,臘摩作為祭司在諸多的節日儀式活動──跳宮(即跳銅鼓舞)中演唱的世傳祭詞《銅鼓歌》,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口承語言民俗事象。
以舉族祭祀戰爭中救護先祖的金竹為主要活動的跳宮節,又有“大跳”和“小跳”之分。“大跳”一般為九年或二十七年舉行一次,要跳九天九夜,除在跳宮坪上進行祭祀和歡跳以外,還要到某個特定的山頭及全寨各家各戶去跳。“小跳”即一年一度所舉行的跳宮節活動,前后舉行四天,每天的活動分別為祭山、祭樂神、祭錦神(錦繡前程之神)和驅邪鬼。同樣是跳宮節,各個寨子的儀式程序也不盡相同,但總的活動都是以臘摩的祭祀為中心,是以誦唱《銅鼓歌》、歡跳銅鼓舞為主要祭祀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歌舞娛神祭神的傳統盛會。
“蕎年節”即火把節,廣西彝區已不盛行此節,在云南境內富寧一帶的羅羅支系中稱彝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為“蕎年節”。這與農歷六月彝家主要農作物蕎麥大體豐收有關。史詩《換鼓》一章追溯了“蕎年節”的產生和由來:
遷徙到滇桂邊界的四支彝人在瘟疫中絕處逢生后,又遇大旱帶來的災荒,那時的彝家的臘摩波仙出一良策,要彝家耕種耐旱的蕎子。他自己徒步來到交趾(今緬甸)借蕎種,可貪婪兇狠的交趾人非銅鼓不換,無奈之余,被縛的波仙只好屈從,以十面銅鼓換回十石蕎種,使彝家轉危為安,為了紀念蕎和鼓的恩德,彝家在每年的舊歷六月擊鼓過蕎年(火把節)。富寧一帶的彝族人認為,“蕎年節”(火把節)跳銅鼓舞,就是為了使天神快樂,銅鼓舞可以娛神慰神,并使天神賜給人們以豐年,護佑寨子里的人平安無疾,少死多生。
此外,在廣西境內的彝區,《銅鼓歌》吟唱得最多、最完整的場合是在每年節日期間“卜銅鼓”、“祭銅鼓”、“開銅鼓”和“封銅鼓”的具體儀式上及其相關的節慶活動中。
由此可見,史詩的形成與羅羅彝族在特定的儀式性節日期間傳演《銅鼓歌》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可以說,以上節日大多由祭祀儀式發展而來的,史詩《銅鼓王》也同樣是由祭司臘摩祭祀銅鼓的祭詞發展而來的,祭祀儀式及其由此發展而來的節日活動場合是史詩形成并代代傳演的民俗文化場,祭司臘摩是史詩的誦唱者、編撰者、整理者和傳播者,其詩與史角色和諧地統一在祭祀儀式中。正如《伊利亞特》、《羅摩衍那》的產生離不開行荷馬、蟻蛭式的人物一樣,彝族英雄史詩的產生和形成也離不開祭司兼歌師的臘摩。
火把節的文化傳承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彝族火把節”(四川涼山、云南楚雄)經國務院批準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火把節在“西南文化區”的傳承
火把節不僅僅只是彝族的傳統佳節,作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傳承,在彝語支其他民族如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等民族中也有相當久遠的歷史。火把節習俗在這些民族中的形成與發展,一方面與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間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聯系,另一方面也與這些民族尤其是彝語支民族的歷史源流、文化傳承和社會交往緊密相關。
滲透在火把節中的‘狂歡化’的民俗精神
山地彝族的火把節最完整、最豐富保留著人類群體文化演進的歷史軌跡,其主題一向是對人類生命繁衍的謳歌,對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故而成為研究彝民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個重要角度。換言之,彝族火把節作為盛大的傳統佳節,滲透著一種“狂歡化”的民俗精神,傳達著素樸的生命觀念和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