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中暑的知識歸納
預防中暑的知識歸納都有哪些?中暑的人經常是散熱障礙的人,出汗減少,汗腺損傷或者缺乏,比如皮膚燒傷瘢痕部位、汗腺缺乏癥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預防中暑的知識歸納,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預防中暑的知識歸納
1、在“飲”的方面,高溫天氣,預防中暑是頭條重要的事。要多喝水,如果缺水,會使體溫升高,容易中暑。飲水應選用白開水、茶水、檸檬水、綠豆湯等。但要少喝碳酸飲料,切忌過分貪圖喝冰水、冰啤帶來的一時之涼,以避免因“涼”導致其他疾病。
2、在“食”的方面,高溫情況下,胃腸道的蠕動減弱,唾液、胃液等消化液分泌減少,胃液酸度降低,消化功能減退,會出現厭食、食欲減退等。另外,機體代謝率增加,大量出汗,鈉、鉀、鈣、鎂等礦物質流失較多,使機體對蛋白質、鈉、鉀、鈣、鎂、鐵、維生素C、硫胺素、核黃素、維生素A和水等的需要量增加。因此,要保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常食用含鈉、鉀、鈣、鎂、鐵等豐富的食物,及時補充維生素。同時,注意精心烹調,促進食欲,以清淡為主,多用蒸煮燉,少用煎炸的方式進行烹調。
3、在“居”的方面,要做到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以不超過5℃為好。開空調的房間不要長期關閉,要經常通風。入睡后,最好關上空調。當在室內感覺涼意時,一定要站起來活動四肢和軀體,以加速血液循環。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和關節痛患者,不要長期待在冷氣環境里。
4、還要注意穿透氣性好的、淺色的棉質或真絲面料衣服,外出不要赤膊。長時間在戶外者,要隨身攜帶防暑藥品,如十滴水、人丹等。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睡眠,避免中午在強烈日光下過多活動。
中暑的科學解釋是什么?
中暑就是人體在高溫環境下體溫調節機能出現障礙而發生的一組綜合征。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處于動態平衡中,當周圍溫度低于體溫時,人體散熱以輻射方式為主;當周圍溫度高于體溫或接近體溫時,人體散熱主要通過汗液的蒸發,但是蒸發受到空氣濕度的影響很大,濕度越大,出汗就越少。
中暑癥狀都有哪些?
在生活中,以先兆中暑和輕度中暑較為多見。先兆中暑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惡心、嘔吐、胸悶、心悸、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但體溫不超過37.5 。輕度中暑表現為面色潮紅或蒼白、氣短、大汗、皮膚灼熱或濕冷、心率增快、脈搏細弱。
中暑可分為輕癥和重癥中暑。輕癥中暑表現為頭暈、頭疼、面色潮紅、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脈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重癥中暑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
熱痙攣的主要表現為肌肉疼痛或抽搐。針對熱痙攣,應讓病人靜坐在涼爽的地方休息;飲用果汁或運動飲料;如果病人有心臟病史或1小時后熱痙攣的狀況還沒有消退,要趕緊就醫。
熱衰竭起病迅速,患者常出現眩暈、嘔吐、痙攣、昏厥等癥狀,要給病人喝涼爽且不含酒精的飲料;洗涼水澡或擦拭身體;開空調;換上輕便的衣服。如癥狀嚴重,伴有心臟疾病或高血壓,要立即就醫。
熱射病表現多樣,頭暈、惡心、極高的體溫(口腔體溫大于39.5攝氏度)、皮膚紅熱且干燥無汗、怕冷等。應將病人移到陰涼的地方,用涼水擦拭身體等方式迅速給病人降溫;不要給病人大量喝水,可服用少量糖鹽水;要迅速撥打120。
防止中暑的方式有哪些?
01、多飲水喝湯,少“冰冷刺激”。
每日應少量多次飲用白開水,也可飲用綠茶、綠豆湯或酸梅湯等飲料消煩除渴。有些人喜歡來一瓶冰鎮啤酒或飲料一飲而盡,這種“刺激性”降溫的行為會刺激脾胃,影響胃液分泌而使食欲減退,造成消化不良、厭食、腹部脹痛、腹瀉等胃腸道疾病。
02、多蔬果,少油膩食物。
在這個時節,蔬菜瓜果種類繁多,營養豐富。苦瓜、絲瓜、南瓜、黃瓜等,有清涼祛暑的作用。一些深色的果蔬,如胡蘿卜、芒果、紅黃番茄等,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及植物化學物質,有助于增強免疫力,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吃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人們會感到腹脹,不思飲食、疲倦感加重。因此飲食應以清淡平和為主。
03、多熟食,少生冷。
天熱,人們往往喜歡生吃瓜果、海鮮等食物。值得注意的是,氣溫高,各種病菌和寄生蟲容易繁殖,如果不注意飲食衛生,很可能會染上疾病。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溫度或濕度較高、不透風的環境下,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電解質丟失過多,從而發生的以中樞神經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
以夏季(即6~8月份)發生為主。夏季天氣炎熱日平均氣溫>30攝氏度,或相對濕度>73%,當溫度和濕度均較高時,中暑發生的幾率將會顯著升高。
近年來,全球氣候逐漸變暖,世界各地都有中暑爆發的情況。我國熱帶、亞熱帶面積相對較大,城鎮化程度越來越高,城鎮人口日益密集,產生“城市熱島效應”,城鎮居民中暑發病率也逐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