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破壞性地震是指發生地震級別較大,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和建筑物破壞或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建筑物破壞地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普及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歡迎學習,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普及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1、地震有哪些前兆? 地震前兆包括微觀前兆和宏觀前兆兩大類。常見的地震前兆現象有:1)地震活動異常;2)地震波速度變化;3)地殼變形;4)地下水異常變化;5)地下水中氡氣含量或其他化學成分的變化;6)地應力變化;7)地電變化;8)地磁變化;9)重力異常;10)動物異常反應;11)地聲;12)地光;13)地溫異常等等。
2、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異常變化?應當注意哪些干擾? 地下水位升降及變色、變味、翻花、冒泡及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變化是一種很復雜的現象,必須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漲落、臺風、人為抽水及灌溉、環境污染等多種因素的干擾。
3、地震前魚類有哪些異常反應? 魚類如鯰魚、鯽魚、青魚、草魚、鰱魚、泥鰍、金魚、鯊魚及某些深海里的'魚均有反應。其表現為翻騰跳躍、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發出叫聲,有的呈昏迷狀態,魚肚朝天,甚至死亡。
4、哪些地面動物在地震前有異常反應?異常表現形式如何? 地震前,兔、貓、雞、狗、羊、豬及牛、馬、驢等大牲畜均有異常反應,大致有狂躁型和憂郁型兩種。前者表現為狂吠、嗅地、亂咬、亂跑、亂鬧,警犬不聽指令,豬羊和大牲畜不進圈、不吃東西、鬧圈,有的掙脫韁繩逃跑;后者表現為呆滯、不吃食。貓則驚恐外逃,亂抓亂鬧,有的叼著小貓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來。
5、是不是天氣突然變化就一定要地震? 一般不是。在某些大地震前確有氣象異常的記載,但氣象與地震的關系是很復雜的,即使有某種關聯也是比較間接的,而且只有在某些特殊條件下才能起作用。對一個地區來說,天氣變化是經 常發生的,而破壞性地震卻是少有的。有的人一見天氣變化就以為要發生地震,這種擔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6、動物的生活習性發生異常是否就意味著一定有大地震來臨? 不一定,因為引起動物生活習性異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動物生活環境條件的變化:比如天氣變化、生存條件的改變、生物干擾、飼養條件的改變、環境污染的影響以及動物本身生理狀態的變化等,都可能引起動物生活習性發生異常。另外人們觀察錯覺也可能認為有異常。我們要在識別真假動物異常的基礎上再確定這種異常是否與地震有關。
7、地光有何特征? 綜合目睹者的描述可知,地光的形狀有條帶狀、片狀、球狀、柱狀、閃光狀和彌漫狀等。顏色有藍、紅、白、黃、橙、綠等,此外還有一些是復合色光,如銀白色、白紫色、綠青色等。地光的持續時間也不相同,多數可持續幾秒鐘至幾分鐘,極個別的也可持續到半個小時左右。地光是地震前大自然向我們發出的警報,當觀察到這種地震前兆后,應立即采取防震措施,減少生命財產的傷亡和損失。
8、地聲是臨震信號嗎?如何根據地聲的特點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 地聲一般出現在震前幾分鐘、幾小時,幾天或幾十天內。實際上臨震前幾分鐘內出現者居多。所以地聲確是一種臨震的信號。當聽到地聲時,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發生了,所以可把地聲看成警報,應該立即離開房屋,采取緊急防御措施,避免和減少傷亡損失。根據地聲的特點大致能判斷地震的大小:一般說,如果聲音越大,聲調越沉悶,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較小。
9、利用動物異常進行地震預報,應注意什么? 動物異常并不是一概由地震引起的,還有其他干擾因素需排除,即季節、氣候、生理活動、疾病、動物生活環境的改變等。所以我們要對動物異常反應進行綜合分析后,確認是震前反應時,才能用來預報地震。
10、怎樣識別地震謠言? 1)不是政府正式向社會發布的地震預報;2)把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說得非常精確;3)說國外“專家”、“報紙”、“電臺”已預報了我國要發生地震;4)說“地震辦公室”,“地震局”、“中國地震局”己發布了的地震預報;5)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震謠
11、若政府已發布地震短臨預報,家庭應做哪些震前準備工作? 1)撤離易損易倒老舊房屋; 2)選好相對安全的避震空間; 3)清除床下、桌下,樓道雜物以利避震和疏散; 4)將高大家具與墻體錨固一起,以免震時傾倒傷人; 5)取下高架重物和陽臺圍欄上的花盆雜物以免震時掉下砸人; 6)將有毒、易燃、易爆物品搬到室外; 7)將臥床移離窗戶旁、大梁下; 8)準備防震包: 9)開一次家庭防震會討論和約定避震方案。
12、防震包內應準備什么物品? 應準備食品、水、常用藥品、手電、手機及鐵錘等小型工具。
13、地震時,為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城鎮居民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應該切斷電源、燃氣源,防止火災發生。
防震減災注意事項
1、不要驚慌地奔出室外,先暫時躲在堅固的家具或桌子底,躲在體積小的房間,如衛生間、廚房。
2、一次強震后不應安心下來,要準備應付余震的發生。
3、震后先將大火撲滅,盡量步行到避震所,攜帶物應減至最少。
4、盡快與家人、親友取得聯系,盡可能幫助別人聯系朋友和親人。
5、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不要隨便喝生水(可能已被污染),不吃不潔或腐爛變質食物,不要隨地大小便。
6、按要求接種預防針、服用藥物,增強身體抵抗力,預防感染疾病。
7、地震后往往謠言滿天飛,務必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8、靠近海岸時,須注意海嘯的發生,在低洼地則應防止水淹。
9、不要靠近山體、懸崖,以免崩裂發生意外。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征文
地震,這個字眼我們都十分熟悉。它造成房屋倒塌、人員傷亡的慘重事故,對于地震,我們又該怎樣預防呢? 全球共有兩大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橫跨歐洲和亞洲,環太平洋地震帶是環繞中國、日本、美國和海上一些小島國的地震帶。這兩條地震帶正好把我國夾在中間,所以,每年我國都會發生十幾次地震,給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 對于突發而來的地震,我們應心平氣和去面對,不要聽信謠言。在大震前發生小的晃動時,應迅速關掉暖氣、水壺、煤氣和電源,然后躲到桌、椅、床等結實的家具下,在大晃動過后跑到公園、廣場、操場等寬闊地,抱頭趴下,注意好以上預防措施,才能在地震中生存下來。 很久很久以前,我國就已有了對地震的預防機構,相當于現在的地震局。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還發明了“地動儀”,將我國科學事業推向了高峰。而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張衡的科學精神,不相信邪教,不聽信謠言,用科學的方法預防地震,才能防震減災,將我國的明天建設的更加美好。
預防地震災害與校園安全科普
千萬別鉆床底下,尋找“生命三角”空間躲避。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時會在室內形成三角空間,這些地方是人們可以藏躲的相對安全地點,稱為避震空間。它包括床沿下、堅固家具附近、內墻墻根、廚房、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而床下能躲卻不能逃,并非為的躲藏之處。
躲開頭上的懸掛物。要選擇上面沒有懸掛物,附近沒有電源插頭的地方進行躲避。上面有懸掛物的地方,比如電扇、吊燈等物品落下會砸傷人,而附近的電線或電源的地方容易著火引發次生災害。
地震時在室內如何自救
千萬不能坐電梯。地震發生時,一定不能使用電梯,一旦斷電,上不來下不去可能就卡在里面出不來了,非常危險。但萬一很不湊巧地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可試著將操作盤上所由樓層的按鈕都按一遍,一旦幸運的停下,抓緊時間迅速離開電梯,在確認安全后避難。
衣柜絕不要進去。衣柜中雖然不容易被物品掉落砸到,但空氣不流通。唐山地震的時候,就有人鉆進衣柜躲藏,幾天以后被救援隊發現時,人是完好的,但卻憋死了。
把門打開,躲藏地點離門越近越好,門處于打開的狀態。可以背靠在門框上并緊靠墻角,雙手抱頭蹲下,待地震結束時準備隨時轉移,為逃生準備活路。
地震震源深度什么意思
1、震源深度是從震源到地面(震中)的垂直距離。根據震源深度可以把地震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2、淺源地震:0—60公里,簡稱淺震。淺震對構筑物威脅最大。同級地震,震源越淺,破壞力越強。
3、中源地震:60—300公里。
4、深源地震:300公里以上。觀測到最深的地震是720公里。
5、對于同級地震,震源越淺,破壞越大,波及范圍越小,反之則反。
地震科普知識宣傳
1、地震來臨時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面或墻角處。
2、發生地震的時候,若在街上,要注意躲避建筑物、高壓線(桿)等,并迅速跑向較開闊的地區躲避。
3、發生地震時應就近躲避在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小開間房屋。
4、可到墻根、墻角、床、桌等相對堅硬的家具下面躲避,千萬不要跳樓。
5、 地震過后,為防范余震,應該有序地、迅速從安全通道(樓梯)撤到樓外的空曠地帶,不要乘坐電梯。
地震的十大常見知識
1、就近躲避在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小開間房屋。
2、躲避到震前準備的避震空間。
3、地震過后,為防范余震,應該有序地、迅速從安全通道(樓梯)撤到樓外的空曠地帶,不要乘坐電梯。
4、躲到內墻墻根、墻角或床、桌等相對堅硬的家具下面。千萬不要跳樓。
5、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
6、躲避到牢固的桌下或床下。
7、避開高大建筑物(特別是玻璃幕墻)、塔架、煙煙囪等危險物,避開山崖、陡坎,防止山石滾落和滑坡。
8、躲避到低矮、牢固的家具邊。
9、地震來臨時,為了防止地震引發火災,要盡量搶時間關閉煤氣閥門、熄滅蠟燭等明火。
10、不要去乘電梯,如果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