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識宣傳
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面向世界吧!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對待我們的生活吧!只要我們對生活充滿感恩之心,充滿希望與熱情,我們的社會就會少一些指責與推卸。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震科普知識宣傳,歡迎學習,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震科普知識宣傳
1、地震來臨時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面或墻角處。
2、發生地震的時候,若在街上,要注意躲避建筑物、高壓線(桿)等,并迅速跑向較開闊的地區躲避。
3、發生地震時應就近躲避在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小開間房屋。
4、可到墻根、墻角、床、桌等相對堅硬的家具下面躲避,千萬不要跳樓。
5、 地震過后,為防范余震,應該有序地、迅速從安全通道(樓梯)撤到樓外的空曠地帶,不要乘坐電梯。
地震的十大常見知識
1、就近躲避在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小開間房屋。
2、躲避到震前準備的避震空間。
3、地震過后,為防范余震,應該有序地、迅速從安全通道(樓梯)撤到樓外的空曠地帶,不要乘坐電梯。
4、躲到內墻墻根、墻角或床、桌等相對堅硬的家具下面。千萬不要跳樓。
5、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
6、躲避到牢固的桌下或床下。
7、避開高大建筑物(特別是玻璃幕墻)、塔架、煙煙囪等危險物,避開山崖、陡坎,防止山石滾落和滑坡。
8、躲避到低矮、牢固的家具邊。
9、地震來臨時,為了防止地震引發火災,要盡量搶時間關閉煤氣閥門、熄滅蠟燭等明火。
10、不要去乘電梯,如果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扶手。
地震是因為什么原因引起的
發生地震的原因主要是地殼板塊運動,地震也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由于地殼構造的復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地震震源深度深還是淺危害大
震源深度越淺危害越大。通常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對于同樣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
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1、當地震來臨時,我們不要緊張,抓緊時間逃生。
2、如果在樓房里,我們要趕快躲在堅硬的家具下面,最好是在有支撐力的房間,如衛生間比較好。千萬不能跳樓,不要到陽臺,也不要到樓梯去,更不能乘坐電梯。
3、如果住的是平房,地震時應該迅速跑出房間,到平坦寬闊的地方。如果不能及時的跑出房間,就可以躲在牢固的桌子下面。不要躲在屋頂大梁下,窗戶邊。不要靠近不結實的墻邊,也不要破窗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