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滯洪區和泄洪區的區別
當前,防汛工作重心已經轉為戰洪峰、防洪災、保安全、保穩定。那么你知道蓄滯洪區和泄洪區的區別是什么嗎?今天小編整理了蓄滯洪區和泄洪區的區別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蓄滯洪區和泄洪區的區別
蓄滯洪區主要是指河堤外洪水臨時貯存的低洼地區及湖泊等,其中多數歷史上就是江河洪水淹沒和蓄洪的場所 。蓄滯洪區包括行洪區、分洪區、蓄洪區和滯洪區。
泄洪區是指在河流湖泊水位上升,達到洪水警報線時,由人工打開一缺口,向規定的地區引流洪水,減少對水域周邊的危害。這一被引流的地區就被稱為”泄洪區“。在我國,國家為每條河流和湖泊都設立了泄洪區,在受到洪水威脅時,國家會向泄洪區泄洪,以保障人民的財產安全。
蓄滯洪區形成原因
蓄滯洪區是江河防洪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重點防洪安全,減輕災害的有效措施。為了保證重點地區的防洪安全,將有條件地區開辟為蓄滯洪區,有計劃地蓄滯洪水,是流域或區域防洪規劃現實與經濟合理的需要,也是為保全大局,而不得不犧牲局部利益的全局考慮。從總體上衡量,保住重點地區的防洪安全,使局部受到損失,有計劃的分洪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泄洪區
泄洪的時機選擇對于通過泄洪的方式,將洪水引入居住著上萬甚至幾十萬人口的泄洪區,來以此緩解河流干流洪水的壓力,實屬無奈之舉,如果有更好的辦法,肯定不能這么做。像長江和淮河這樣,徑流量在夏季占比非常高的河流來說,其天然的河道條件、地形地勢條件、配套的水利工程等,都還達不到可以隨心所欲地調節水量的目的,特別是遇到長時間的強降水,河道承載能力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如果不采取果斷的措施,任其水位上漲,那么一旦出現潰壩,不單單是這些地勢較低的蓄洪區遭受損失,下游更多的城市和更多的群眾都可能會受到威脅。因此,對于泄洪時機的選擇、泄洪量的多少、淹沒區域的預測、上下游之間的利益博弈等等,都是有關方面制定和實施泄洪方案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洪水是怎樣形成的?
洪水的成因包括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
一、人為因素:
1、破壞森林植被,引發水土流失;2、圍湖造田,影響蓄洪能力;3、侵占河道,流水不暢;4、防洪設施標準偏低。
二、自然因素:
1、暴雨的發生主要是受到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系統的影響,是一種自然現象;2、天氣和氣候因素是引發暴雨的直接原因。
洪水過后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1.配合衛生人員的防疫檢疫工作,防止災后傳染病傳播。
2.遠離積水,注意觀察并避開井蓋重開及路段塌陷的地面。
3.不可直接飲用未經處理的自來水,如需飲用必須沉淀消毒或煮沸。
4.對房屋內任何與洪水接觸過的物品進行消毒。
5.在重新使用屋內電器前,應檢查內部是否干燥,并全面烘干,避免短路造成火災。
6.避免使用明火,防止燃氣泄漏引發危險。
7.出門時盡量選擇長衣長褲,避免與攜帶更多疾病的蚊蟲接觸。
8.洪水接觸過的一切食物也要丟棄,尤其是淹死的家畜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