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強降雨為何如此極端
受臺風“杜蘇芮”殘余環流影響,京津冀晉等地出現今年入汛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累計降水量最大、影響范圍最廣、致災風險最高的暴雨天氣過程。今天小編整理了京津冀強降雨為何如此極端2023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京津冀強降雨為何如此極端2023
從最近三天的全國降水量實況圖上可以看到,京津冀成為了全國的暴雨中心。為何此次降雨如此極端?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表示:“這是強大的副熱帶高壓、充沛的水汽和太行山山前動力抬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結果。”
首先是多種渠道的水汽條件,本次降雨過程中,除了今年副熱帶高壓外圍的偏南暖濕氣流,還有第5號臺風“杜蘇芮”殘余環流的本體水汽、今年第6號臺風“卡努”從東南方向輸送的水汽在華北一帶匯集,為極端強降雨的出現提供了非常強盛的水汽條件。
其次從環流形勢來看,在臺風“杜蘇芮”殘余環流北上的同時,副熱帶高壓和大陸高壓打通形成一個高壓壩并長時間維持,從東側和北側擋住了“杜蘇芮”環流的前進路線,使得“杜蘇芮”環流本體的水汽和西南、東南方向的水汽不斷匯集,猶如“大壩”不斷蓄水。
最后是地形影響,大量水汽在華北一帶匯集,并在低空東南風的影響下,在太行山區東側山前抬升致雨,使“大壩”中蓄積的水更多地在太行山前灑下。因此,處于太行山東側的邢臺東部、石家莊東部到保定和北京房山、門頭溝一帶成為本次降水過程的核心影響區域。
除此之外,在降雨最為核心的時段,京津冀山區局地形成了“列車效應”,強降雨的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導致影響相對較大。胡嘯解釋,所謂“列車效應”就是一連串的對流云團,先后影響同一地方,就像列車的不同車廂先后經過同一鐵軌一樣,導致強降雨長時間不下線。
本次極端降水過程中,臺風“杜蘇芮”的殘余環流北上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歷史上北京也曾多次受到臺風及其減弱后的低壓影響,出現較強降雨。例如2017年第10號臺風“海棠”和2018年第10號臺風“安比”給北京帶來的最大降雨量都超過了100毫米,更早的1956年第12號臺風“溫黛”導致的最大降雨量更是超過400毫米。
全力以赴應對極端降雨
近日,受臺風“杜蘇芮”影響,華北、黃淮等地出現極端降雨過程,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北京、河北等地重大人員傷亡。各地要全力搜救失聯、被困人員,盡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從7月29日開始,京津冀多地三天內連發七次暴雨紅色預警,國家防總7月30日針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將應急響應提升至二級,7月31日傍晚,中央氣象臺又繼續發布暴雨紅色預警和強對流天氣黃色預警。面對極端降雨天氣,北方地區如何應對。
當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各地區和有關部門務必高度重視、壓實責任,強化監測預報預警,加強巡查值守,緊盯防汛重點部位,落實落細各項防汛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防汛救災,既要救,更要防,要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會商研判,做好監測預警,“未雨綢繆”,提前防范,同時加強應急值守、靠前指揮,努力把損失降到最低。
極端天氣有哪些
極端天氣包括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降水、極端干旱等;中小尺度的極端天氣包括冰雹、強風、龍卷風、雷暴、熱帶氣旋等 。極端天氣可以按統計頻率或觀測值定義。在一個30年氣候區間,日發生次數小于10%的天氣現象可被定義為極端天氣。若單次天氣事件的觀測指標,如氣溫、氣壓、風速等,超過給定的閾值,其也可被定義為極端天氣。
應對大風極端天氣安全防范小知識
為進一步做好應對大風等極端天氣的安全防范工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那曲市減災委辦公室提醒廣大市民:
1.大風天氣盡量不要外出,如必須外出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出行時應避免靠近大型建筑、廣告牌、路燈等。減少或停止露天作業。
2.提高消防安全意識,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巡查管控,不要在戶外使用明火,不亂扔煙頭,嚴禁隨意傾倒爐渣和焚燒垃圾等用火行為,以免引起火災。
3.加強對易燃品的清理,使其遠離火源,注意不要在屋頂、電線下堆放,避免發生火災事故。
4.大風天氣駕車行駛,應該盡量關嚴車窗,以防沙塵進入駕駛室,影響駕駛者的呼吸和觀察。大風天氣時,道路情況復雜,吹起的石塊、沙塵暴、路面遺留的物體等,都會影響車輛的正常通行。
5.及時掌握相關部門發布的氣象信息,做好自身安全防范,關好門窗,加固圍板、棚架、廣告牌等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大風影響的室外物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