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頻發的原因
極端天氣是指罕見、異常、且實際上沒有給某些地區帶來好處的氣象事件。極端天氣頻發的原因有哪些呢?今天小編整理了極端天氣頻發的原因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極端天氣頻發的原因
一、導致極端天氣出現的原因,就是全球氣候發生變化,出現全球變暖的趨勢,導致洪災、旱災持續性發生,危及到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全球各地都頻繁的出現了水災,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在各個地方的大小城市出現了很多次。雖然說夏季確實是雨水季節,但是這樣頻繁發生的情況也超過了往年,大家也明顯感覺到近些年來的天氣變化。近些年來夏季天氣炎熱的程度在逐年上漲,很多地區已經出現了旱災,室外的溫度也高得可怕。全球溫度在持續性上漲,這也導致了溫室效應加劇。
二、導致極端天氣出現的因素,有可能是環境污染,不管是白色污染,還是水資源污染,都對地球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影響大自然的健康。
比如說,我們生活當中出現的白色垃圾袋以及很多飯盒,其實就是會污染環境,當然還包括一些水資源的污染,很多國家或者地區會把一些有污染物的東西排放到大自然的河水當中,最終導致了水資源破壞。這些生態環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也就造成了地球生態平衡的變化。由于全球氣候不斷變暖,很多冰川也在逐漸融化,這就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
三、導致極端天氣出現的因素,有可能是地球環境破壞,對于植物的各種砍伐,造成了太陽輻射增加,溫室效應再次發生。
比如說,我們生活當中,很多人乘坐的小汽車就會排放尾氣,很多工廠也會排放一些污染物,這些污染物都會是放到空氣當中,也有可能會破壞地球上的臭氧層,改變地球的環境和溫度。并且現在城市開始慢慢工業化和建筑化,很多風景優美的地區都可以成為了商圈,樹木自然也就慢慢變少,調節全球氣溫的物品也就慢慢減少,自然溫度也就慢慢升高,造成了極端天氣。
全球變暖:極端天氣頻發的“元兇”
科學家們認為,雖然惡劣天氣的發生具有隨機性,但全球變暖才是極端天氣的真正幕后黑手。專家表示,由于全球變暖,百年一遇的極端天氣可能變成了幾十年一遇的頻繁事件,如臺風一出現就能達到超強臺風,重度干旱、“暴力梅”等。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提示,全球變暖導致了氣候更加不穩定,極端冷暖事件頻繁發生且強度增大或已成為新常態,特別是大范圍極端天氣事件給生活、生產帶來了嚴重影響,更需重視并加強防范和應對。
而全球變暖主要是因為二氧化碳這樣的溫室氣體大幅度增加。在過去100多年里,全球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增加了45%左右,現在逼近50%。河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師介紹說,“我們把二氧化碳比作為地球外面的被子,外面冰天雪地,被子里面很溫暖,但現在這個被子越來越厚,也就說明全球變暖趨勢日益嚴重。”
京津冀這輪強降雨為何如此極端?
從最近三天的全國降水量實況圖上可以看到,京津冀成為了全國的暴雨中心。為何此次降雨如此極端?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表示:“這是強大的副熱帶高壓、充沛的水汽和太行山山前動力抬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結果。”
首先是多種渠道的水汽條件,本次降雨過程中,除了今年副熱帶高壓外圍的偏南暖濕氣流,還有第5號臺風“杜蘇芮”殘余環流的本體水汽、今年第6號臺風“卡努”從東南方向輸送的水汽在華北一帶匯集,為極端強降雨的出現提供了非常強盛的水汽條件。
其次從環流形勢來看,在臺風“杜蘇芮”殘余環流北上的同時,副熱帶高壓和大陸高壓打通形成一個高壓壩并長時間維持,從東側和北側擋住了“杜蘇芮”環流的前進路線,使得“杜蘇芮”環流本體的水汽和西南、東南方向的水汽不斷匯集,猶如“大壩”不斷蓄水。
最后是地形影響,大量水汽在華北一帶匯集,并在低空東南風的影響下,在太行山區東側山前抬升致雨,使“大壩”中蓄積的水更多地在太行山前灑下。因此,處于太行山東側的邢臺東部、石家莊東部到保定和北京房山、門頭溝一帶成為本次降水過程的核心影響區域。
除此之外,在降雨最為核心的時段,京津冀山區局地形成了“列車效應”,強降雨的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導致影響相對較大。胡嘯解釋,所謂“列車效應”就是一連串的對流云團,先后影響同一地方,就像列車的不同車廂先后經過同一鐵軌一樣,導致強降雨長時間不下線。
本次極端降水過程中,臺風“杜蘇芮”的殘余環流北上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歷史上北京也曾多次受到臺風及其減弱后的低壓影響,出現較強降雨。例如2017年第10號臺風“海棠”和2018年第10號臺風“安比”給北京帶來的最大降雨量都超過了100毫米,更早的1956年第12號臺風“溫黛”導致的最大降雨量更是超過400毫米。
極端天氣有哪些
極端天氣包括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降水、極端干旱等;中小尺度的極端天氣包括冰雹、強風、龍卷風、雷暴、熱帶氣旋等 。極端天氣可以按統計頻率或觀測值定義。在一個30年氣候區間,日發生次數小于10%的天氣現象可被定義為極端天氣。若單次天氣事件的觀測指標,如氣溫、氣壓、風速等,超過給定的閾值,其也可被定義為極端天氣。
極端天氣安全防范措施:
一、重點場所加強應急處理能力。學校、幼兒園、養老院等弱勢人群密集場所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強化防范意識,對于戶外活動的開展必須慎之又慎。儲備足量應急藥品及急救器械以防萬一。做好電路檢修工作,警惕由于電路負荷過大、雷擊、暴雨積水等原因導致的短路停電,有條件的單位備好應急電源。露天人流密集場所如地鐵站、景區游樂園等,盡量加蓋頂棚并使用噴灑水霧方式做好降溫工作。相關場所工作人員應主動關注、幫助有中暑可能的人員,為其進行補水降溫,對于情況嚴重者及時送醫。
二、工業園區緊抓安全生產。加強工廠、園區對于設備的常規檢修,充分預估極端天氣(高溫、暴雨、雷電、冰雹、狂風)對生產安全的影響,杜絕設備“帶傷”運行。做好廠區工作人員防暑防澇工作,謹防室外作業時由于天氣原因產生的人為失誤。
三、加強食品衛生監管。對于餐飲企業食品衛生情況,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大抽查力度,嚴守安全底線,對于衛生條件不達標的企業堅決予以整頓。同時引導餐飲企業對食材非必要不進行露天展示,對于生鮮食品的損耗(死蝦死蟹等)不得心存僥幸,必須盡快處理廢棄。對于預制菜企業加強生產-運輸-儲存三點監管,確保冷鏈閉環式覆蓋,防止菜品在中間環節由于管理疏漏導致變質腐敗。
四、做好夏季電力保供。電力部門可運用虛擬電廠技術,通過先進的信息通信、智能計量以及協調控制技術,“指揮”能源聚合平臺,調度可控負荷、分布式電源、儲能等虛擬電廠資源,幫助“削峰填谷”保障用電穩定。此外,發揮火電煤電企業應急調峰優勢,做好高熱值煤炭收儲工作,防止由于干旱氣候導致的水電短缺風險。引導耗電量大的企業做好錯峰用電、優化產能規劃,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購置儲能設備,降低企業電力升級改造的一次性投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