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都有哪些?重陽節,明代張岱著《夜航船》云:“九為陽數,其日與月并應,故曰‘重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重陽節的傳說故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傳說之一:與道教有關
這是一個與道教有關的神話故事。相傳東漢時期,有一瘟神在汝河出沒,散布各種瘟疫,害得百姓死傷無數。當地一青年恒景看不下去,經歷千辛萬苦找到一位法力高強的神仙為師,學得武藝準備返鄉殺瘟神時,他師傅送他一包茱萸葉和一瓶菊花酒。
恒景回鄉之后登上高山與瘟神搏斗,經過幾百個回合終于消滅瘟神,瘟疫也就此散去,此后人們就為紀念這件事就有了重陽節,其中重陽節時間九月初九乃是恒景返鄉時殺瘟神的時間。經過時間的推移,重陽節當天也有了登高避疫、佩戴茱萸葉和飲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傳說之二:與賞菊和飲菊花酒有關
很久以前有一農夫叫做阿牛,在他七歲時父親不幸去世,而母親也因此傷心欲絕患了眼疾,阿牛用過無數辦法都沒能治好母親的眼睛,直到一天晚上,阿牛做夢夢到一姑娘跟他說只要在九月初九那天到天花蕩,于蕩中尋一株白色菊花就能治好他母親的眼疾。
阿牛雖然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死馬當活馬醫,在九月初九那天去到天花蕩尋菊花,沒想到真的有一株白菊,阿牛挖了白菊回家煎成湯藥給母親服下,不久后就重見光明,至此后阿牛開始種植白菊,民間也把九月初九這一天稱為菊花節,也有了賞菊、飲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的主要風俗是什么
登高
先有登高的習俗 , 金秋九月 , 天高氣爽 , 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 , 制無定法 , 較為隨意。農歷九月九日天明時 , 以片糕搭兒女頭額 , 口中念念有詞 ,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 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賞菊
重陽日 , 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 , 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 , 節日舉辦菊花大會 , 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 , 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 , 菊花象征長壽。
重陽節的意義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除了祭祖的意義外,重陽節還代表著思念、團聚,現在也代表了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倡導全社會樹立敬老、孝老、愛老的風氣。
九九重陽節的說法
《續齊諧記》中對重陽節由來的記載,是一本古代中國神話志怪小說合集。作者是南朝梁吳均。書中記載了重陽節的由來。據說汝南郡有一個人,名叫桓景。此人志趣高潔,不慕榮華,一心只想修仙學道。他拜當時著名的道士費長房為師,苦心修學道法。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里會有一場災禍。你現在趕緊回家,通知你的家人,各自佩戴一個香囊,胳膊上還要捆扎一個吳茱萸枝條,然后登上高山之巔,在山上喝點菊花酒,才能夠躲過這場災禍。”桓景對費長房的話非常信服,他立即起身趕回家中,按照費長房的教誨,讓家人們做好各種準備,然后在九月初九這天,帶領家人們一起登上高山之巔。一直到天色已晚,桓景才帶領家人回到家中。到家里一看,只見家中的雞犬牛羊等畜禽已經全都死去。桓景的經歷傳開以后,人們都效仿他,在每年九月初九這一天,舉行登高賞秋、佩戴吳茱萸等活動,“今世人九曰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
重陽節的諺語
補漏趁天晴,讀書趁年輕。
不擔三分險,難練一身膽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不到江邊不脫鞋,不到火候不揭鍋。
不懂裝懂,永世飯桶。
不給規矩,不成方圓。
不會燒香得罪神,不會講話得罪人。
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來。
不見兔子不撒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