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元節不能出門
為什么中元節不能出門?“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道教的說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為什么中元節不能出門(2023),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為什么中元節不能出門
據說,每年的七月半是鬼門開的日子。在中元節這天,地獄之門打開,所有的鬼魂都可以來到世上享受人間血食。鬼門大開日是陽間陰氣最重的一天。一般認為中元節最好別出門,以免撞鬼,更不能到河邊,免得不慎失足成了水鬼的替身。
也有人認為,七月十四才是鬼月中陰氣最重的一天。傳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停留于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百鬼從奈何橋上過來,冥司點起大紅燈籠引領他們,朝著闊別已久的陽界浩浩蕩蕩而來。
所以中元節這天盡量少出門,尤其是晚上最好不要出門,盡量早點睡覺。
中元節出門的禁忌
1、鬼節晚上最好不要出門,少說話、不熬夜、早早入睡。
2、看見別人拜鬼時勿胡言亂語,要繞著走,不要迎面撞上,也不要踩地上的冥紙等祭拜的物品。如果實在繞不開,也注意,在心里說聲,對不起,請借道等話。
3、八字輕的人、及身體弱的人,天黑后別出門并枕頭下壓桃符保平安,使其靈魂躲著自己走,避免出現身體異樣及鬼壓床等事。如若必須出門,那么衣兜內放好桃符,路上不要想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也不要念經文說忌諱的話。
4、當晚、若走在路上有錢出現,勿撿、趕快走,尤其身體不佳的人。
5、晚上外出時忌諱穿一身紅色,黑色、白色、青色。
6、不去水多的地方、如游泳館、河邊等地。因人的身上有三盞燈、頭頂、左肩、右肩,落水燈滅,則不吉,影響健康。
7、開車夜行、切忌速度快,更不可東張西望,避免長途跋涉、遠行。因一些事情避免不了的,在車上掛桃符,并速度減慢。
8、勿輕易的回頭看!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鬼叫你。
9、不要在岔路口,陰暗的樓道,樹蔭下等陰氣重的地方逗留。也不要靠近槐樹,槐樹是鬼樹。
中元節的起源
在古代的命數中七是復生之數,也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所以古人選擇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中元節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早期主要是為了表達豐收的喜悅。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古時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的庇佑,因為那個時候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的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于未來的向往和期盼。
中元節的習俗有哪些
1、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與祈禱。
中元節放河燈,據說是從上元節(元宵節)的張燈習俗演變而來。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里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如今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2、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獲,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
3、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舍,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4、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門外焚香燃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5、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6、祈豐收
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7、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8、中元普渡
中元節,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玩的眾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關于中元節的古詩句
《中元作》
【唐】李商隱
絳節飄飖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日贈張尊師》
【唐】令孤楚
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閑。
寂寂焚香在仙觀,知師遙禮玉京山。
《中元日觀法事》
【唐】盧拱
西孟逢秋序,三元得氣中。
云迎碧落步,章奏玉皇宮。
壇滴槐花露,香飄柏子風。
羽衣凌縹緲,瑤轂轉虛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習蓼蟲。
青囊如可授,從此訪鴻蒙。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
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中元觀法事步虛虛》
【唐】殷堯藩
兀都開秘錄,白石禮先生。
上界秋光凈,中元夜氣清。
星辰朝帝處,驚鶴步虛聲。
玉洞花長發,珠宮月最明。
掃壇天地肅,投簡鬼神驚。
儻賜刀圭藥,還留不死名。
《中元夜寄道侶》
【唐】陸龜蒙
橘齋風露已清余,東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為蛩破夢,短檐難得燕傳書。
廣云披日君應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羨羽人襟似水,平持旄節步空虛。
《請告南歸留別同館(中元作)》
【唐】李群玉
一點燈前獨坐身,西風初動帝城砧。
不勝庾信鄉關思,遂作陶潛歸去吟。
書閣乍離情黯黯,彤庭回望肅沈沈。
應憐一別瀛洲侶,萬里單飛云外深。
《即事中元甲子》
【唐】韋莊
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黃云戰馬閑。
只有羸兵填渭水,終無奇事出商山。
田園已沒紅塵內,弟侄相逢白刃間。
惆悵翠華猶未返,淚痕空滴劍文斑。
《中元夜看月》
【唐】羅隱
朦朧南溟月,洶涌出云濤。
下射長鯨眼,遙分玉兔毫。
勢來牛斗動,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頭把白醪。
《宮詞》
【唐】花蕊夫人徐氏
法云寺里中元節,又是官家誕降辰。
滿殿香花爭供養,內園先占得鋪陳。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醉和顔美中元夕絕句》
【宋】趙釴夫
年年人月喜團圓,好在詩邊又酒邊。
莫道玄風只漁釣,也隨世俗夜無眠。
《初秋戲作山居雜興俳體十二解》
【宋】楊萬里
月色如霜不粟肌,月光如水不沾衣。
一年沒賽中元節,政是初涼未冷時。
《新涼感興》
【宋】楊萬里
初退生衣進熟衣,新涼只與睡相宜。
草爭人跡微疏處,荷怯秋風欲動時。
又是一年將過眼,如何兩鬢不成絲。
中元節後新來懶,草冊才抄第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