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來歷介紹
中元節的來歷介紹都有哪些?中元節,古時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中元節的來歷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元節的來歷介紹
在上古時代,其實是和祖先崇拜有關的,那時人們在大地即將豐收之前,先是祭祀先人,然后分享收割的糧食,也叫“秋嘗”。到了道教產生以后,出于社會道德倫理建設的需要,人們才開始將中元節,逐步轉變成為了哀思先輩以及為后人祈福的節日。其中又有說法是地官的誕辰,祈求地官赦罪,屆時地府將放出全部的鬼,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人們就會準備豐富的供品,以及焚燒紙錢捎去,希望祖先過上好日子。
中元節祭祀活動有哪些
放河燈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里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法會中的一個小環節,并不顯得多么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且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人們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玩的眾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鐘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鐘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祖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中元節祭祀儀式
祭拜時間
祭拜亡魂,于下午14點以后,15點到17點為最佳(農歷七月十五當天)。家里若有祖先牌位,同日正午11點到13點為祭拜時間。
祭拜地點
亡魂祭拜于自宅家門前或公寓的陽臺。祭拜祖先于祖先牌位前。
準備供品
除臉盆以外,其余供品份量以六或六的倍數為佳。
1、臉盆一個,裝八分滿水。及毛巾、香皂等,供于供桌前的板凳給好兄弟清潔用。
2、煮熟的飯、面或糕餅,共六人份
3、煮熟的雞、豬、魚等。可用罐頭代替
4、碗裝的湯或杯裝的飲料。
5、新鮮的水果及煮好的蔬菜。
儀式順序
1、供桌上筷子
2、焚香禱告,香的數目為供品總數加三
3、第一次焚香后,每炷香各插一個供品,多出來的香,主食類的飯面或糕餅,可各插兩柱
4、第一次的香燃剩一半時,焚第二次香,插法如上。
5、第二次的香燃剩一半時,重復上述動作
6、等香都燃盡后,將香腳收起,雙手頂禮合拜,向過路好兄弟祝禱,宣告祭禮結束。
中元節的風俗傳統
作為祭祖最重要的節日,中元節之時,按照傳說,祖先會在這一日返回家中探望其子孫,因此,在世之人需要進行祭祖儀式。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方式去進行,某些地區在夜晚會選擇接祖先回家,在每日早中晚過分三次,直到送回停止。除此之外,在送祖回歸之時,要在紙封之中裝入足夠的紙錢,寫上祖先名稱,祭祀時進行焚燒,俗稱燒包。而且在七月十五這一天,在不同的村前都會事先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將各家各戶的物品放在施孤臺上。每件物品之前插上一把紙旗,寫上盂蘭盛會的字樣。然后一眾僧侶念起咒,最后將大米等,分三次撒向四方,謂之放焰口。
中元節不同的地域文化
在貴州省多地,中原節到來之際,雖然會進行燒包,一是但是與其他地方略有差別。不僅會以包做塔,還會留下一個缺口,并且內部放置半盆清水,旨在防止無主之人,無緣無故靠近。在河北省一些地區,七月十五之日會攜帶各種水果,酒肉前往祖先墓地進行祭拜。同時在廣平縣要用最新鮮,并且是時令的水果食物祭拜祖先,祭拜完畢之后,將這些物品送給外孫,俗稱送羊。位于山西省的牧羊人家在中原節到來之日會屠羊賽神。沒有羊的人家則用蒸面來進行替代。在陜西省七月十五日之時,要燒紙祭拜麻姑。并且從該日早晨至田間,要選擇最高最茂盛的稻穗,在上面掛上五色紙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