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立秋節氣的特點和風俗都有哪些?立秋后,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從而開始從繁茂生長趨向成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立秋節氣的特點和風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立秋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天氣轉涼:立秋時節,氣溫開始逐漸下降,天氣逐漸轉涼。白天的炎熱逐漸減弱,夜晚的涼意逐漸增加,人們會感受到秋天的氣息。
田野收獲:立秋時節,農作物開始成熟,農民們會開始豐收季的收割工作,如收割稻谷、果實等。這是農民們辛勤勞作的結果,也是農業豐收的象征。
飲食調養:立秋時節,人們注重飲食調養,認為這對健康有益。常見的習俗包括食用一些有益于健康的食物,如秋梨、白果、柿子等,以及補充營養的湯品,如糖水、鴿蛋湯等。
祭祀祈福:立秋節氣是一些地方進行祭祀祈福活動的時節。人們會祭拜祖先、神靈或前輩,表達對他們的敬意和祈福,希望獲得平安和幸福。
賞秋活動:立秋時節,天氣宜人,人們喜歡外出賞秋游玩。一些地方會舉辦慶祝活動,如賞月、登高、觀賞秋葉等,人們可以欣賞到秋天獨特的美景。
秋季農事:立秋過后,農民們會進行秋季農事,如耕種、播種、養殖等,為接下來的收獲季節做準備。
2023立秋開始至結束的時間
2023年立秋開始時間:8月8日02:22:41
2023年立秋結束時間:8月23日17:01:06
立秋節氣的由來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后天氣還熱多久
立秋后天氣還會熱半個月左右,不同地區具體時間不一樣。
一般立秋只是代表天文上秋天的到來,并沒有到氣象意義上的秋天,但是立秋后我國的北方地區氣溫會明顯下降。
在我國西部及東北等地會感到秋風送爽,中部地區會在8月下旬會感受到絲絲涼意,浙江、江蘇地區進入10月才會感到有秋風吹入,廣州及海南等地11月上半旬才會感受到秋意的來臨。
在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C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開始,而我國地域廣大、幅員遼闊,緯度、海拔跨度都很大,這就決定了全國各地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
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熱未散,秋陽肆虐,一時暑氣難消,故民間古來就有“秋老虎”之說。
氣象資料顯示,這種炎熱的氣候,一般要持續到9月的中下旬,天氣才開始真正涼爽起來。雖說立秋之后,暑氣余威仍在,但總的趨勢是天氣漸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變化開始明顯,通常是白天很熱,而夜晚比較涼爽。
立秋節氣歷史淵源
立秋,是“四立”之一,表示秋季的開始,禾谷開始成熟,收獲的季節到了。《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說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如《管子》所說:“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
二十四節氣有“三暑”,即小暑、大暑、處暑,按順序分別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間還夾一個“立秋”節氣,立秋之后才是處暑(末暑),“三暑”與“三伏”均代表高溫酷熱天氣,二十四節氣中的暑天比較長。暑天長對于農作物長勢和產量有利,作物要有足夠的生長時間和熱量,如果暑熱時間短,作物生長時間和熱量都不充足,長勢和產量會受影響。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
立秋標志著孟秋時節正式開始,它是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立秋之后天氣還是很熱,中醫將立秋至秋分前這時段稱之為“長夏”。立秋后,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從而開始從繁茂生長趨向成熟。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立秋具有重要的意義,民間在立秋祭祀土地,慶祝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