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一遇100年一遇暴雨判定標準
50年一遇100年一遇暴雨判定標準是什么?“50年一遇”只是舊詞了,現改用“百年一遇”了,將來要用“N年一遇”.今天小編整理了50年一遇100年一遇暴雨判定標準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50年一遇100年一遇暴雨判定標準
水文上,“N年一遇”有個更科學的名稱“重現期”。根據某地長期水文記錄, 可以算出某量級的洪水平均多少年出現一次,也就是洪水重現期。洪水重現期為百年,表示當地發生某量級洪水的概率為1%,那就是俗稱的百年一遇洪水。不同地方概率為1%的洪水大小并不相同,常年干旱地區“百年一遇”洪水,搬到長江流域某支流就可能變成“五十年一遇”。政府在確定防洪建設規模和等級時,要參考當地的重現期。這樣可以有效防洪的同時,避免過度建設。值得一提的是,“重現期”要假定“歷史會穩定重現”。如果氣候變化讓一個干旱地方的雨水逐年增多,過去概率為1%的洪水就會慢慢變成2%,也就是“五十年一遇”。因此,在防洪抗旱決策制定過程中不僅要計算“重現期”,也應該把未來氣候變化趨勢考慮進去。
“N年一遇”不是說每N年災害就會發生一次,它只代表了歷史上災害的罕見程度。如果連續多年某地報道“N>50年一遇”的同種災害,要么是當地氣候發生改變,讓原本罕見的災害頻繁發生,要么就是媒體濫用詞匯。
因而,50年一遇只是某地的數據考察,只是出現50年一遇暴雨的地區,在歷史上,出現這種雨量的僅僅1/50而已。例如某地,降水超過100ml的大雨在過去的100年中,有記錄的是出現了2次,那么概率就是1/50,而今年又出現了100ml降水,那么就是50年一遇。
當然各地的降水不通,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可能100ml以上才算,而內陸地區50~80ml就可以算。N年一遇只是針對某一地區的指標所表示的語言,而不是一個固定的標準,因地而異。
暴雨來襲該怎么辦?
首先要關注天氣預報,現在隨著科技的越來越發達,氣象方面也跟著進步,對于天氣的預測情況,已經十分接近實際發生的了,所以關注天氣遇到,在大暴雨沒有到來之前就做好準備工作,提前安排自己的時間和事情,這樣不至于因為暴雨天氣中斷自己的計劃。
暴雨天氣減少或者直接取消所有的戶外活動,暴雨天氣的情況下,在戶外活動是十分危險的,尤其是夏季,暴雨常常伴隨著電閃雷鳴,對人會有傷害的可能性,并且可能性很大,所以遇到大暴雨天氣還是盡量不去戶外活動,能取消的取消,能減少的減少。
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主要是指家庭中的門窗要提前關好,水電、燃氣等,是否有泄漏的地方;辦公場所的門窗要關好,私家車或是公用車都要停靠在安全的地方,不要讓突然的暴雨天氣而造成的積水淹沒車子,提前工作做好,一切就應對得來。
如果非要外出的話,不要在積水很多的地方逗留,更不能在特別空曠的地方打傘或是打電話,尤其雷雨天氣,以防止會被雷擊。有電線桿的地方也要格外注意,和水一起,有可能會發生漏電的情況,靠近容易被電到,會對自己造成傷害。外出活動要多注意,這也是我們遇到暴雨天氣應該做到的一些防范。
如果是駕車外出或是上班的話,盡量保持緩慢的車速,不停地使用雨刷,保持安全駕駛也十分重要,當然很多人覺得在車里就很安全,其實,駕車也是存在危險的,尤其是雨天路滑,最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所以車速一定要控制好,并且安靜而穩定的開車,必要的時候將車子停在安全的位置,不至于人和車都困在水中。
走在馬路上的時候,遇到水流急竄或是有漩渦的地方,盡量躲著走,多半會是地下排水系統,也即把井蓋打開了,要注意不要掉進去,繞著走就可以,還可以幾個人一起手拉手走,這樣還可以互幫互助,避免危險的發生。
暴雨預警有哪幾種
藍色預警
暴雨藍色預警信號的標準是:12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安全提示:暴雨來臨時,最好待在屋里,遠離窗戶;在室外不要在大樹底下避雨,不要拿著金屬物品及接打手機,以防雷擊
黃色預警
暴雨黃色預警信號的標準是:6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安全提示:盡量避免車輛在積水中行駛;檢查城市、農田、魚塘排水系統,采取必要的排澇措施
橙色預警
暴雨橙色預警信號的標準是: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紅色預警
暴雨紅色預警信號的標準是: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安全提示:中央氣象臺暴雨橙色預警或紅色預警發布后,暴雨可能已經或即將導致江河湖泊水位上漲、地面交通中斷、輸電線路中斷等災害;應立即尋找安全建筑回避,等待降雨停止
50年一遇洪水標準是怎么定?
特大洪水四個等級,具體如下:
1、洪水要素重現期小于5年的洪水,為小洪水;
2、洪水要素重現期為5年~20年的洪水,為中洪水;
3、洪水要素重現期為20年~50年的洪水,為大洪水;
4、洪水要素重現期大于50年的洪水,為特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