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年為什么要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當年為什么要抗美援朝,歡迎學習,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當年為什么要抗美援朝
一、美國決心阻止中國解放臺灣后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阻止解放軍解放臺灣。
對中國來說,美國阻止解放臺灣,接下來如果再拿下朝鮮,中國就將直面在朝鮮的美軍,到那時臺灣的蔣介石如果在美國支持下反攻大陸,則中國東北和南方將重燃戰火,剛剛建立的新中國、剛剛統一的大陸有被再度分裂的危險。
二、美國一旦占領整個朝鮮,中國將成冷戰犧牲品
一旦美軍占領整個朝鮮,蘇軍將名正言順駐扎東北,朝鮮將會在中國東北建臨時政府,中國東北將成美蘇對抗的前沿,中國將再無寧日,不但無法安心發展經濟,連國家主權都將難以保全。
事實上,斯大林不出兵朝鮮,初期不給中國強力支持,不在聯合國行使一票否決權,其目的都是要圖中國東北。蘇聯解體后,當時的檔案被公開驗證了當時斯大林的想法。
三、不打抗美援朝戰爭,美帝國主義將會在中國身上插三把刀
明確說過,美國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可是黨內有很多人不同意。
是的,如果這場戰爭中國不主動打出去,那結果就是我們將會陷入戰略被動,北邊是美蘇冷戰下的東北,中間是反攻大陸的蔣介石,南邊是美國支持的南越攻打北越,到那時中國會多被動?中國人民不但會再遭戰爭之苦難,恐怕我們現在的版圖都保不住,甚至可能像朝鮮和韓國那樣被分裂成兩個中國。
對抗美援朝精神的感悟
在前進的征途上,中華民族曾經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困難和風險,但總是心懷希望、不懈追求,激流勇進,最終戰勝千難萬險,同時也鍛造了敢于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自強品格和必勝信念。抗美援朝戰爭,是兩個國力和軍力對比嚴重失衡的國家之間的較量,當時中國90%的國民經濟還停留在近代農業經濟水平,工業產值僅居世界第26位;美國經濟和科技實力都處于世界首位,工業產值占全球的40%。正是在實力懸殊的較量中,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大磨礪、大發揚,創造了以弱勝強的范例。
抗美援朝戰爭,這一在極不對稱、極為艱難條件下頑強取勝的英雄壯舉,書寫了人類戰爭史上可歌可泣的壯麗史詩。美國軍隊動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地面部隊全部機械化,還掌握著戰場的制空權和制海權。中國人民志愿軍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戰,武器裝備相當落后,后期參戰的少量空軍也僅能掩護后方主要交通運輸線和局部的空中作戰,不能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他們冒著攝氏零下30多度的嚴寒,在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中縱橫馳騁、前仆后繼,以劣勢裝備進行殊死搏斗。
長津湖戰役進行時,朝鮮半島正遭遇50年一遇的嚴寒,氣溫急劇下降,志愿軍部隊來不及休整,在藥品、糧食及油料等物資十分短缺的情況下就投身天寒地凍的戰場,不少戰士被凍壞手腳、耳鼻,即使凍死在陣地也仍然保持著戰斗的姿態。美軍陸戰第1師師長史密斯感嘆:“長津湖戰役,是鋼鐵部隊在和鋼鐵的人作戰。”壯烈犧牲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特級英雄”楊根思,生前說過三句話:“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這正是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生動寫照。
大力弘揚抗美援朝精神主題班會
銘記歷史,感恩奮進,拼搏自強。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為傳承抗美援朝精神,緬懷志愿軍英雄,幫助學生了解抗美援朝歷史,攀枝花市二十五中小大渡口外國語學校開展了以“銘記抗美援朝歷史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2020年10月18日晚,七年級各班進行了“緬懷先烈,奮發圖強”主題班會,班主任向學生介紹抗美援朝的歷史背景、參戰經歷、時代價值。班主任繪聲繪色地講解,仿佛將學生帶入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那些為了人民、為了國家而前仆后繼的志愿軍戰士在學生腦海中一一閃現。
抗美援朝精神主題征文
這一仗錘煉了經過嚴酷戰爭洗禮的人民軍隊,鍛造了拖不垮、打不爛的鋼鐵長城。
這場戰爭是一場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現代化程度和依靠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強敵最為典型的一場戰爭。我軍先后參戰的部隊有步兵27個軍又1個師,直接參加過第一線作戰的為25個軍又1個師;
地面炮兵10個師又18個團;高射炮兵5個師又10余個團和60個獨立營;裝甲兵坦克3個師;空軍殲擊機航空兵10個師又1個團,轟炸機航空兵3個大隊……先后經受鍛煉的志愿軍部隊多達290萬人。
稱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他說:“我們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陸軍、空軍、海軍,步兵、炮兵、工兵、坦克兵、鐵道兵、防空兵、通信兵,還有衛生部隊、后勤部隊等等,取得了對美國侵略軍隊實際作戰的經驗。我們在那里實行大演習,這個演習比辦軍事學校好。”
抗美援朝戰爭極大地鍛煉和提高了中國軍隊的戰斗力,對于后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訓練和保衛國防作戰及援外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研究打贏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也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面對裝備高度現代化的“聯合國軍”,以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以彭德懷為首的志愿軍統帥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爭指導路線,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把軍事思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強調,志愿軍作戰,應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志愿軍廣大指戰員揚我之長、補我之短,避敵之長、擊敵之短,對付強敵的進攻,充分利用出兵的突然性,發揮我之夜戰、近戰和運動戰的擅長,并配以部分的游擊戰和陣地戰,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
當戰爭轉入相持局面時,我適時采取“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指導方針,創造了許多有效戰法,如坑道作戰和不遠離陣地的進攻戰、陣前潛伏作戰,以及“零敲牛皮糖”、打小殲滅戰的原則,積小勝為大勝,由打小殲滅戰逐步過渡到打大殲滅戰;適時組織部隊輪番作戰,以休整部隊,充分發揮我軍兵力雄厚的優勢,等等。
志愿軍將士堅持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迅速改善了裝備、提高了技術水平,催生了我軍由單一兵種作戰過渡到現代諸軍兵種聯合作戰,創造了依靠劣勢裝備打贏現代戰爭的一系列新經驗、新戰術、新戰法。
同時,還在戰爭中培養出一大批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軍事人才,促進了我國軍事思想和軍事科學技術向現代化方向邁進,使我軍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抗美援朝的歷史意義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抗美援朝的歷史意義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舉。第二,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第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第四,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我們必須要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經驗,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國人民必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